笔墨载道,薪火相传
——从学生书法作品“微妙玄通”“福缘善庆”悟教育真谛
作者:安徽师范大学附属淮南高新学校 李善信
我的学生陈先郡,武汉大学法学博士、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曾两度赠我书法作品:2010年书《道德经》“微妙玄通”,2017年题
《千字文》“福缘善庆”。如今,这八字箴言又因他为绿城学校学弟
学妹的寄语而更添深意——当他写下“抓住命运的咽喉,珍惜青春时
光努力成才”时,笔墨间流淌的不仅是对师者的敬意,更是教育薪火
从《道德经》的哲学智慧到当代劳模实践品格的绵延传承。
一、“微妙玄通”:在关键期播撒智慧的种子
“微妙玄通”四字,是老子对“得道者”的形容,更是教育者对
“拔节孕穗期”的敏锐洞察。陈先郡常说,他人生的“咽喉时刻”恰
是在南溪中学复读的一年——全班130人中,他每天凌晨2点离开教
室,课间十分钟能伏案睡九分钟。这种近乎自虐的勤奋,源自李善信
校长的一句话:“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正处在塑造一生的紧要处。”
这正是“微”的艺术——教育者需在看似平常的课堂里,捕捉改
变命运的“关键变量”。我教《赤壁赋》时,未曾直接阐释“逝者如
斯”的旷达,而是让学生闭眼听雨,感受“变与不变”的节奏。先郡
后来回忆:“那一刻突然懂了,现在的苦读不是‘不变’的煎熬,而
是‘变’的序曲。”这种“玄通”式的启发,恰如他在博士论文中引
用的唯物辩证法——“抓住主要矛盾,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
武大求学期间,他将这种思维融入法学研究。听周叶中教授讲宪
法时,他会联想到中学历史课上的制度演变;与秦前红教授讨论文学
时,又能贯通《兰亭序》的笔法气韵。这种跨学科的“通”,正是“微
妙玄通”在当代学术语境下的生动演绎。
二、“福缘善庆”:以教育善意激活命运的回响
“福缘善庆”背后,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书写的“因果辩证
法”。先郡在给绿城学弟学妹的信中,特别提到恩师李善信——这位
早已功成名就的校长,毅然放弃省城安逸职位,赴绿城学校践行教育
理想。“他总把学生当自己的孩子”,先郡的这句话,道破了“善”
的本质:教育者的“善”,是明知透支身体仍精益求精的坚守;而学
生的“庆”,便是将这份坚守转化为改变命运的力量。
这种“善庆”的循环在先郡身上尤为鲜明。邵远桥校长当年为他
减免学费的善举,化作他如今回母校设立奖学金的行动;妹妹辍学打
工支持他读书的牺牲,让他更懂“珍惜时光”四字的分量。他在博士
论文后记中写道:“所有学问的终极目标都是‘致用’。”如今,他
为绿城学校题写“为幸福美好的明天奠基”,正是将《千字文》的伦
理精神转化为当代教育实践——当教师以“传道济民”为己任,学生
便会如他般,把“善”传递给更多人。
三、笔墨合璧:师生情谊里的文化基因
“微妙玄通”的行书笔意与“福缘善庆”的楷书端庄,恰似教育
的一体两面:前者是“内圣”的智慧启迪,后者是“外王”的行动担
当。先郡为绿城校刊《撷英》题字时,特意选用兼具灵动与稳重的书
风,他说:“善信校长教我‘字要活,人要正’,这便是教育的真谛。”
这种精神共鸣在师生间代代相传。李善信校长将教育理想播撒到
绿城学校,先郡则通过书信鼓励学弟学妹:“用11年基础教育,为60
年人生奠基。”而我书房里的两幅字,早已超越普通赠礼——它们是
《道德经》“既以为人己愈有”的当代注脚,是《千字文》“福缘善
庆”的生动实践,更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完成的文化传承。
当“微妙玄通”的智慧遇见“抓住命运咽喉”的勇气,当“福缘
善庆”的善意联结“回报社会”的担当,教育便有了穿越时空的力
量。陈先郡的笔墨故事告诉我们:最好的教育,是师生在关键期共同
种下“善”的种子,以“玄通”之智浇灌,终待“善庆”之花盛开。
而那些藏在笔墨间的教育真谛,终将如他写给学弟学妹的寄语般,成
为更多人“为幸福明天奠基”的力量。
责编/荆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