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茂来,男,1953年11月生,汉族,安徽池州人,笔名浦子,号秀山居士。现为安徽省、池州市及贵池区书法家协会会员,九华山书画创作研究院院士、北京江河华夏书画院副院长,并系安徽省及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池州市秋浦诗社及池州市根雕盆景奇石协会会员。书法创作以篆书见长,兼习瘦金体、隶书、楷书等书体。作品不仅多次进入选省级展览并两次获奖,还曾入选国家网络展览且获奖。代表作《百寿图》获北京故宫博物院相关专家认可。参与池州与北京海淀区、江苏连云港、安徽铜陵及桐城等地的书画联展,以及九华山书画院与浙江乐清分院的文化交流活动。爱好民间收藏与文化整理,兼习传统手工艺:收藏烟标四百余种,其中上世纪藏品约二百种;收录整理民间谜语、趣闻及民歌小调等资料,参与央视《跟着课本去旅行》、安徽卫视《诗情话秋浦》等节目录制,以及池州传媒中心系列文化纪录片《寻找古石城》《寻古秋浦县》等拍摄;其草编、竹编、托画及书画装裱等手工艺作品曾参与地方展览。
江茂来老师的篆书创作,在当代书坛中以“深植传统、意趣自出”著称,其作品既坚守篆书的古朴内核,又融入个人对笔墨与文化的理解,形成了兼具学术性与艺术性的独特风貌。
篆书的生命力在于对古文字体系与笔墨传统的敬畏,江茂来老师在这一点上尤为突出。他深耕甲骨文、金文、小篆等经典体系,对《毛公鼎》《散氏盘》《峄山碑》等名碑名帖的临习下过苦功,不仅精准把握不同时期篆书的字形特征——如甲骨文的质朴率真、金文的浑厚凝重、小篆的匀整端庄,更深入理解其背后的历史语境与书写逻辑。
其篆书作品章法布局传统合理,整体井然有序。他注重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疏密关系,使作品既保持了篆书应有的整齐和谐之美,又避免了呆板单调,给人以舒适的视觉感受,展现出对篆书章法的深刻理解和熟练把握。先生运笔书篆,对笔墨韵致的雕琢不遗余力。以峄山碑为圭臬,却未被古碑的森严法度束缚手脚,而是在潜心钻研中,将碑刻的刚健风骨与笔墨的精妙意趣熔于一炉。其篆书作品形神兼具,而神韵尤为出众,每一个字都仿佛被赋予鲜活生命,或昂首飞跃,或凌空腾起,或疾驰奔腾,或静卧休憩,尽显百态。先生这般别出心裁的创作,使篆书突破固有窠臼,重焕艺术本真。当人们驻足品味他的篆书佳作,无不惊叹于他传承经典、锐意创新的艺术造诣,沉醉在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独特艺术魅力之中。
先生挥毫写篆,于笔墨之间倾注万千匠心。溯源于峄山碑之古朴,却未囿于其形,而是以精妙构思为引,在横竖撇捺间,既深蕴碑刻立骨之神韵,又尽显笔墨灵动之姿。其篆书作品,形韵相融,尤重神韵,笔锋起落间,字字皆似有生命跃动,或如骏马奔腾、或若蛟龙腾跃、或似灵鸟休憩,将篆书的古朴与灵动完美结合,使书法艺术回归纯粹之境。驻足欣赏其篆书佳作,观者无不被他于传承中创新、在经典里突破的创作才华所震撼,沉醉于这古今交融的独特艺术魅力之中。
先生的篆书,每个字都有其独特的结构,且字形相对较大,给人一种宽广、宏伟的感觉。特别是在书写匾额、对联等大型作品时,篆书的结构之美更加突出,让人感受到一种庄重、典雅的气息。
江茂来先生的篆书,线条似春日潺潺溪流,婉转间勾勒出圆润流畅的轨迹,每一笔都饱含韵律,似在宣纸上谱写无声的乐章,予人以强烈的视觉享受。当笔墨铺陈于长篇巨制,那连绵不绝的线条如一气呵成的锦绣,在起承转合间编织出整体和谐之美,仿佛一幅浑然天成的画卷徐徐展开。
江茂来的篆书作品气势磅礴,气韵生动。先生将篆书的古朴与诗歌的意境相结合,以雄健的笔力和流畅的线条,展现出磅礴的气势,仿佛将观者带入了李白笔下的秋浦胜境,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文/田野)
欢迎点赞留言,喜欢老师作品随时留言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