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荐
超人类主义——改造人类状况:历史、哲学与现状
韧性赛博格 ——与起搏器和除颤仪同生共死
“更好”有多好?——理解人类增强计划
脑——一个关系器官:一种现象学—生态学构想
人类世的宇宙论——泛心论、万物有灵论与后人类主义的局限
雅典民主政治
礼治三千年:制作与因革中的法理
现代美学史简论
真实与真理之间:早期基督教史学探析
中国莎士比亚诗歌及翻译研究
中国莎士比亚历史剧及传奇剧研究
思想的历史
茹退集
思想与时代(第二辑):全球语境下的哲学
宋拓淳化阁帖·游相本(全十册)
重印书推荐
寂寞圣哲
毛诗笺
阳明学再读
新 书 推 荐
数字时代的人论·汉译系列
面对人工智能、人类增强等前沿技术对传统人论带来的挑战,哲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亟需从自身的问题传统出发,重申“人之为人”(being human)的重要性,“数字时代的人论”文库应运而生。文库在选题上兼顾了当下的技术语境和具有历史纵深维度的人文关切,期望为未来积极参与全球哲学对话的中国学者提供必要的思想资源。
点击链接可查看丛书详情:
超人类主义
改造人类状况:历史、哲学与现状
〔意〕罗贝托·曼佐科著
杨柳 译
何为超人类主义?当科技与人体深度交融,人类是否正在突破自然界限、迈向“后人类”时代?本书以跨学科视角全面解析这一思潮的源流与未来图景,既是一部思想史,也是一份面向未来的哲学宣言。
书中不仅涉及基因增强、抗衰老技术等前沿领域的科学进展,也深入探讨随之而来的哲学与理论挑战。通过融合科技动态与人文反思,本书为读者打开一幅理解超人类主义的全景画卷,同时邀请我们共同思考——在技术狂飙的时代,何为人之为人的终极价值?
“更好”有多好?
理解人类增强计划
〔德〕迈克尔·豪斯凯勒著
钱雪松 译
本书是一部从哲学视角审视和反思当代人类增强技术的佳作。它聚焦当前方兴未艾又充满争议的人类增强技术,对认知、心理、医药、身体乃至容貌等领域中的增强技术及其思想方案,以及心识上传、激进延寿、虚拟永生、人类赛博格化乃至人与技术之关系等前沿议题一一加以探讨,人文关怀和哲学深度兼而有之,读来饶有趣味,又深受启发。
本书有说服力地向读者表明了,对技术的追问本身并不应拘囿于单纯的技术问题,它本质上是一个要求我们不断回到“人”这个思考原点,并向技术和人之存在的一切可能性前提开放的哲学“大哉问”!
脑——一个关系器官
一种现象学—生态学构想
〔德〕托马斯·福克斯著
王旭译
本书是已经再版六次的德语当代学术经典名著,作者提出了一种现象学—生态学的脑科学方法论方案,强调理解意识现象的产生,不能从神经元及其网络结构的角度出发,而应该从身体与周边环境的互动关系出发。
本书批判了脑生物学将大脑与身体及其周边环境孤立开来的倾向,强调了大脑、有机体与环境的互动,并以此来理解大脑的“关系性”,探寻一种区别于近代主体性传统的“具身主体性”。对于试图将大脑与身体隔离开来的脑神经科学而言,本书构成了一种根本性批判,揭示了脑神经科学推崇的“脑中心主义”内在的问题。
韧性赛博格
与起搏器和除颤仪同生共死
〔荷〕娜莉·奥德肖恩著
苏夜阳 译
本书探讨了面对参与改变其生死的设备,心脏起搏器和除颤仪植入者可能使用的物质资源以及这些混合身体如何建立韧性技法。
本书以温暖细腻的笔触,通过技术地理、交叉性分析、身体伴侣技术等方法分析了大量访谈实例后得出结论,任何假定使用这些植入装置的人处于被动地位的言论或政策都会掩盖这样一个事实,即维持人—机混合身体的生命需要他们的积极参与。奥德肖恩指出与经技术改造的身体同生共死需要一个韧性建设的终生轨迹,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韧性赛博格社会学的观点。
人类世的宇宙论
泛心论、万物有灵论与后人类主义的局限
〔挪〕阿恩·约翰·维特勒森著
张若愚译
本书探讨的是经典哲学问题:物质与心灵,或者说人类与自然世界的关系问题。在作者看来,这个经典问题在人类世的时代意义已经发生了改变,面对人类与自然的决裂、物种的灭绝,问题变得更加尖锐和迫切。
本书探讨了一幅新的宇宙论图景,万物有灵论,即实践中的泛心论,从哲学、人类学、物理学等角度,重新思考精神世界与物理世界的分裂与融合,以及我们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光启文库
雅典民主政治
晏绍祥著
本书全面、客观地介绍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历史、成就和不足,概要叙述了雅典民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不仅让读者明晰其演变脉络,还全面展现民主政治如何为雅典带来稳定与繁荣,助其登上希腊世界霸主之位,堪称一部简明雅典民主政治史。
点击链接即可查看本书更多详情:
礼治三千年
制作与因革中的法理
顾涛著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治是一种旨在维持特定社会政治文明秩序的制度。中国传统社会也是礼治的社会,但是礼治与法治并非完全对立,它本身有一个庞大的体系。
本书作者以此为方向,费十余年之精力,撰著此书,既探究礼法枢要,从六经和历代典章中梳理“礼”和“法”,又呈现礼之本、礼之义以及礼法接轨,爬梳出婚礼、射礼、封禅礼等的含义与影响,扩及礼俗、礼法的演变和应用,并最终上升到礼学研究与中国式现代化、制作与因革中的法理,从而使这一古老的命题获得了当下的生命力。
点击链接即可查看本书更多详情:
复旦中文系·文艺学前沿课堂系列
现代美学史简论
〔美〕保罗·盖耶著
刘旭光 等译
本书为作者对康德美学和西方现代美学思想之研究所取得的成果。盖耶的美学史研究,循着两条线前进:一条线以人物为主导,从一些具体的美学问题的角度,概括人物的美学思想;另一条线以问题为主导,研究不同的历史人物如何对这些问题做出自己的回答,并进行辩证分析。
点击链接即可查看本书更多详情:
光启文库
真实与真理之间
早期基督教史学探析
肖超著
本书力图通过历时性的研究,分别讨论“早期基督教史学的‘前世’”“早期基督教史学的最初探索”“早期基督教史学的先行者”“早期基督教史的完型”,涉及犹太史家约瑟夫斯、犹太解经家斐洛,以及早期基督教代表性人物如耶稣、路加、保罗、提阿菲罗斯、德尔图良、奥利金、攸西比乌斯等,着重探析这些对于早期基督教史学产生关键影响的人物的历史观念传承,以期更深入地诠释基督教史学是如何开端,并最终发展成为基督教史学自身的。
点击链接即可查看本书详情:
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丛书
中国莎士比亚诗歌及翻译研究
杨林贵 罗益民主编
莎士比亚的诗歌包括154首十四行诗、两首长诗及其他杂诗,它们兼备了欧洲大陆以及英国本土的诗歌传统的精华,又能独树一帜,以其高超的语言技巧和深邃的思想内涵世代流传。
本文集荟萃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不同历史时期莎士比亚诗歌研究及翻译研究的代表成果,精心集选30余篇文章,这些文章既有益于推进莎士比亚诗歌及莎士比亚作品翻译的研究,也有助于普通读者对于莎士比亚作品和其不同中文翻译版本的欣赏。
点击链接可查看本书更多详情:
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丛书
中国莎士比亚历史剧及传奇剧研究
杨林贵 李伟民主编
莎士比亚以《亨利六世》开创了历史剧类型的先河,影响了欧洲历史剧创作,并在他的创作生涯中为我们留下10部历史剧。
我国学者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对莎士比亚历史剧的研究就非常成熟,改革开放以来,历史剧和传奇剧研究日渐丰富,采用不同的理论视角和文学研究方法,涌现出一大批研究佳作,本文集精选这些佳作中最有代表性的20余篇成果。
点击链接可查看本书更多详情:
思想的历史
曾振宇 著
观念不同于概念,概念偏重于从逻辑上进行语词分析,观念则在强调逻辑自洽性同时,更注重每一个观念的生成、变化,以及如何对人类生命的成长产生影响,如何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本书属于观念史范畴的学术著作。作者撷取中国哲学史上的道、气、天、理、良知、心、性、仁、义、孝、耻、德、法等观念,从观念史视域进行思想史梳理与哲学分析。
点击链接即可查看本书详情:
中西哲学比较与文明史研究丛书
茹退集
夏金华 著
本书以佛教研究为主,系作者从百余篇论文中选出十九篇汇集而成。所选篇目,以别具一格、鲜有关注、自出机杼和有争议者为采择标准。
全书涉及古代纸钱、葬仪、礼乐、释迦眷属、吃茶、高僧、纸衣、逃禅、地理、史迹之类的考据,又讨论佛性、译经、念佛、注疏、宗教本土化诸理论学说,兼及陀罗尼、地方神祇等民俗信仰,且多贯摄儒、释、道三家之学,或与已消亡之祆教、摩尼教和景教相关。
思想与时代(第二辑)
全球语境下的哲学
孙周兴 王俊 主编
马迎辉 楼巍 执行主编
在当今世界格局深刻变革的背景下,哲学既需直面技术革命、生态危机、文明冲突等全球性议题,也承担着构建跨文明对话方法的重任。
本辑聚焦“全球语境下的哲学”,关注全球语境下的“中国哲学”、现象学经典阐解及其当代效应、精神分析理论重要文本译介、分析哲学新思新意,以哲学的方式回应时代的关切,既是专业研究者的理论参考,亦为公众理解哲学的时代价值架设桥梁。
宋拓淳化阁帖·游相本(全十册)
王著 编
梁启超 张伯英 题跋
此套《淳化阁帖》以民国十三年(1924)梁启超、张伯英题跋商务印书馆珂罗版印本《宋拓淳化阁帖(游相本)》(梁思懿旧藏)为底本。本次影印使用现代技术高清扫描,按照原版复刻而成,使得本套《淳化阁贴》亦能再现法帖韵味。
本套阁贴记载着显赫的递藏与题跋历史。书前有藏家梁启超亲笔题记,详述其购藏经过及版本看法。更有价值的是,书尾附有帖学宗师、启功之师张伯英先生于1929年所作的三段墨笔题跋。
点击链接即可查看本书详情:
重 印 书 推 荐
鲍鹏山作品系列
寂寞圣哲
鲍鹏山 著
本书是鲍鹏山早年创作的一部解读先秦诸子的文化散文,最早于1998 年在《美文》连载。在此书中,作者用自己的如椽大笔谈圣贤,谈老子的通透、孔子的执着、孟子的热切、庄子的飘逸……凭借其深厚的学养与激扬的才情,对先秦诸子进行了精彩而又激荡人心的点评。
点击链接即可查看本书详情:
十三经汉魏古注丛书
毛诗笺
〔西汉〕毛亨 传
〔东汉〕郑玄 笺
陈才 整理
《毛诗笺》整理本以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宋巾箱本《毛诗诂训传》二十卷为底本,参校足利本、五山版、清仿相台本、清武英殿本和阮刻本,并适当吸收了阮元《校勘记》的成果。宋巾箱本虽为坊刻,且有抄配或抄补,但其独到的版本文献价值不容忽视。
整理者精研《诗经》十余年,多有心得。本次整理,删去原书所附《释文》,重新排版,雅俗共赏,既为学界提供了一个识断精审的可信文本,也为广大《诗经》爱好者提供了一个便于阅读的友好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