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知识网 中意知识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常用知识 »

求拜师的典故

求拜师的典故
师文,春秋时郑国一位杰出的音乐大师,曾从师于师襄。他是郑国宫廷音乐乐师的优秀代表人物。
  师文听说鲁国出了一位才华出众的音乐家师襄,钦佩极了,于是就离开郑国去鲁国拜师襄为师。师襄待人严厉,从不轻易收弟子。师文苦苦哀求道:“请老师收下我这个学生吧,我决不半途而废。”师襄终于被师文的诚意和决心感动,收下了这个弟子。
  师襄手把手地教他调弦定音,可是他学了3年,竟弹不成一个乐章。师襄说:“你缺乏悟性,恐怕很难学会弹琴,你可以回家了。”
  师文放下琴,叹了口气,说:“我并不是不能调好弦、定准音,也不是不会弹奏完整的乐章。然而我所关注的并非只是调弦,我所向往的也不仅仅是音调节律,我的真正追求是想用琴声来宣泄我内心复杂而难以表达的情感啊!在我尚不能准确地把握情感,并且用琴声与之相呼应的时候,我暂时还不敢放手去拨弄琴弦。因此,请老师再给我一些时日,看是否能有长进!”
  果然,在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师文又去拜见他的老师师襄。他首先奏响了属于金音的“商”弦,使之发出代表8月的南吕乐律,只觉琴声挟着凉爽的秋风拂面,似乎草木都要成熟结果了。他又拨动了属于木音的“角”弦,使之发出代表2月的夹钟乐律,随之又好像有温暖的春风在耳畔回荡,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色。接着,师文奏响了属于水音的“羽”弦,使之发出代表11月的黄钟乐律,不一会儿,竟使人感到霜雪交加,江河封冻,一派肃杀景象如在眼前。再往下,他叩响了属于火音的“徵”弦,使之发出代表5月的乐律,又使人仿佛见到了骄阳似火,坚冰消释。在乐曲将终之际,师文又奏响了五音之首的“宫”弦,使之与商、角、徵、羽四弦产生和鸣,顿时在四周便有南风轻拂,恰似甘露从天而降,清泉于地喷涌。
  师襄兴奋异常,称赞说:“你的琴真是演奏得太美妙了!即使是晋国的师旷弹奏的清角之曲、齐国的邹衍吹奏的律管之音,也无法与你相媲美呀!”
  《吕氏春秋·审分览》记载:师文弹二十五弦琴时,整天弹得如痴如醉,甚至拜倒在琴的面前喃喃自语:“我效于子效于不穷也”,说明师文有极其丰富的音乐内心世界。师文学习音乐的态度非常严肃,据说他学琴三年不成,老师误认为他笨拙,让他回家。师文却讲了一段富有哲理的话,他说曲所存者不在弦,所志者不在声,内不得于心,外不应于器,故不敢发手而动弦。这便亦是成语“得心应手”的由来,他成为我国古代音乐演奏的一项重要美学原则。
《三字经》“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孩子小时应特别注重三个方面:亲近良师亲近益友,学习应对,即学习礼貌懂规矩。《三字经》告诉我们应从这三方面着手开始一个孩子的学习。春秋时郑国有个乐师叫师文,听说鲁国出了个了不起的音乐大师叫师襄。于是师文就远远地跑到鲁国去拜师襄为师。谁知这个师襄眼界很高轻易不招弟子一再回绝。师文当然一再坚持希望拜他为师,终于感动了师襄收他为徒。但过去了两三年师襄突然发现师文弹琴很怪,为什么怪呢?师文很勤奋经常在那弹奏练琴,按理说这没什么不好。但师襄发现师文都是弹几个乐章弹几个片断,从来不演奏整篇乐曲。师襄觉得很纳闷“你跟我那么亲近,学了两三年居然连完整的曲子都不会弹,看样子你是没什么天分啊。得了你回去吧,不要在这浪费时间了。师文怎么回答?“老师,我并不是不会弹完整的曲子,而是我知道如果我一旦能演奏完整的曲子,您就会认为我满师了,就要让我走了,就不会再有机会亲近老师了,所以我故意不弹。”师襄一听:“哦,你这学生还有这个心事,你弹一个来听听。”师文马上就演奏了一曲,非常完整。师襄终于认识到这是怎样的一个学生。破格同意师文慢点出师,你愿跟着我还是跟着我。师文就接着亲近他的老师,细细琢磨老师的技巧。师徒两人后来都成了齐名的一代音乐大师。这就是一个亲近老师的故事。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知识网 » 求拜师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