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遏制“AI造谣”乱象要形成法治合力
近日,一则“孝子农民工提塑料袋带走母亲骨灰,谁在啃食生者的尊严”的不实信息在网络平台传播,引发网民关注讨论。经查,网民康某某为博取流量,利用AI工具对某市殡仪馆骨灰盒收费情况进行杜撰,生成谣言信息在互联网平台发布。目前公安机关已依法对其作出行政处罚。
利用AI生成谣言并传播并非个例。公安部网安局前不久公布了10起涉民生等领域网络谣言案件,其中就包括一起利用AI工具编造“暴雨后许昌满目疮痍”谣言信息进行传播的案件。
近年来,AI技术迅猛发展,为生成合成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信息提供了便利工具,海量信息得以快速生成并在网络平台传播。这在便利大众工作生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了技术滥用、虚假信息传播加剧等问题。相较于过去,利用AI生成谣言的成本更低、速度更快,且具有更强的迷惑性和欺骗性,这加剧了治理的难度。
这类谣言的危害不容小觑,其对社会个体、网络生态乃至经济社会都具有负面影响,包括但不限于误导社会公众认知、引发恐慌焦虑情绪、侵害公民合法权益、污染网络生态环境、扰乱社会公共秩序、影响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利用AI技术编造网络谣言的乱象已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今年2月,中央网信办发布2025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整治重点,其中特别提出整治AI技术滥用乱象,打击借AI技术生成发布虚假信息、实施网络水军行为等问题。同样,为促进人工智能健康发展,规范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国家网信办等部门前不久发布了《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明确自9月1日起AI生成合成内容必须添加标识。
但也要清醒认识到,治理“AI造谣”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仅靠约谈、罚款、关停下架等措施。尽管目前我国已颁布实施《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但面对快速发展的AI技术及日益丰富的应用场景,仍需进一步细化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源头治理,强化落地执行机制,推动立法、执法、司法等形成强大合力,提高造谣者的违法成本。
在完善立法上下功夫。目前,我国刑法、民法典、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中均有打击治理谣言的相关规定,但面对“AI造谣”这种新型违法犯罪,仍需进一步细化和完善。要进一步增强立法的前瞻性、精准性和落地性,做到AI技术发展到哪里,法律法规就延伸到哪里,使“AI造谣”治理更加有法可依、有规可循,以健全的法治引领AI技术向上向善。
在执法司法上见真章。要深入研究、准确把握“AI造谣”违法犯罪的规律特点和发展趋势,强化源头精准施策,坚持惩处与预防并举,进一步增强法律法规的威慑力。例如,细化AI谣言认定标准和AI技术使用规范,建立健全涉网络谣言公益诉讼制度等,都是治理“AI造谣”的题中应有之义。
在普法宣传上求实效。要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通过以案释法等形式,在全社会大力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增强网民的法治意识和媒介素养,不断提升识谣、辨谣、防谣、抵谣的能力。
国无法不治,网无法不兴。法律是治网之利器,深化法律制度建设是治理“AI造谣”的有力抓手和重要保障。从这个意义上讲,尤其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进一步凝聚立法、执法、司法等共识合力,以法律的刚性约束为营造清朗网络空间提供坚实保障。(梁修明)
来源:法治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