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智慧能源工程、智能建造与智慧交通、智慧水利、智慧农业、农林智能装备工程等一批“智慧”“智能”类专业迅速崛起。高三考生该如何认识这类专业的内涵,并选择出适合自己的专业呢?快跟着下面这份指南,解锁 “智慧”“智能”专业的正确打开方式!
“智慧”“智能”类专业有哪些
注:红色为今年增列的新专业,纳入2025年高考招生。
“智慧”vs“智能”,有何不同
“智慧”与“智能”虽字面相近,但它们在学科内涵和侧重点上存在明显差异。
一般来说,“智慧”类专业强调人类的综合思维能力,更多基于经验、知识积累和环境感知,侧重宏观系统的应用与整合。“智慧+X”的模式侧重于在某个行业或领域,借助信息技术和大数据等工具,提高工作效率、优化决策与服务。智慧系统通常涵盖整体解决方案,注重人机协同与系统集成。
如智慧化工专业,旨在响应石油和化学工业及其相关行业对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的迫切需求,通过融合化工工艺、智能控制、数据分析等技能,培养具备综合能力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强调对化工生产流程的数字化改造、自动化控制和智能化决策,推动化工产业向智能制造、绿色化、可持续方向转型,开设有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分离工程、化学反应工程、计算机程序设计、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大数据分析与可视化、智能化工分析与设计等课程。
“智能”类专业更多指代机器的自主学习与决策能力,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模拟人类认知和决策的过程,注重技术与算法的创新应用。“智能+Y”模式主要聚焦技术层面,通过算法和数据处理,使系统具备自动化和智能化的能力,强调底层技术与算法的创新。
以人工智能专业为例,该专业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与企业数字化转型,培养具备核心算法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工智能人才,有机器视觉、自然语言处理、自主系统等关键技术,涵盖类脑智能、智能算法、智能芯片等重点研究方向,学生将学习算法与数据结构、机器人原理与设计、自动控制原理、人工智能原理与应用模式识别与统计学习、智能无人系统、深度学习等课程。
“智慧”vs“智能”,有何共同特征
整体来说,高校开设的“智慧”“智能”类专业普遍有跨学科和复合性的特点,学生不仅需要掌握相关技术还须具备将技术应用于实际行业场景的能力。这些专业在课程设置、培养目标和能力要求上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一是课程设置的多样性。智慧和智能类专业的课程通常包括基础课程、核心课程和应用课程。例如“智慧能源工程”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学习电气工程的基础知识,还需掌握智能电网和能源管理系统的相关技能;而“智能医学工程”则涵盖医学基础、计算机科学和传感技术等多学科内容。
二是培养目标的复合性。智慧与智能类专业培养的学生不仅是技术专家,也是能够跨领域解决复杂问题的复合型人才。例如,“智能建造与智慧交通”专业的目标是培养既了解工程建设原理,又能熟练掌握智能控制和物联网技术的高级人才。
三是要求学生综合能力强。由于这些专业涉及面广,学生需要具备多方面的能力。首先,扎实的数理基础和编程能力是学习这些专业的必要条件。其次,跨学科背景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能够在不同领域之间迅速切换并解决实际问题。最后,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也极为重要,因为这些技术大多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学生需要不断适应新技术和新工具。
AI时代,如何合理权衡做出最优专业决策
结合个人特质进行规划和评估
考生选择专业时应结合个人兴趣与未来职业目标。例如,如果对科技创新感兴趣,人工智能或智慧城市专业可能更为合适;如果关注环保或能源问题,则可选择智慧能源工程等专业。此外,智慧和智能类专业对学生的数理基础、编程能力和跨学科学习能力要求较高。考生应仔细评估自己的学术水平,确保能够胜任该类专业的学习。
多角度了解专业及开设院校情况
考生在选择此类专业时,需充分了解专业未来的技术发展趋势及应用领域。例如,智能交通与智慧农业的就业方向和职业选择有所不同,考生需根据自身兴趣和目标进行合理选择。同时,不同院校在智慧与智能类专业上具有不同的学科优势,考生应关注目标院校的师资力量、实验设施以及科研或实践项目的丰富度,高水平的科研资源对学生的技术提升与职业发展至关重要。
来源:综合自《高校招生》杂志、《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