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骨科作为小儿外科一个重要分支,具有患儿年龄小、依从性差、骨骼生长发育迅速、病情变化快等特点,对临床小儿护理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本文结合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小儿骨科临床工作实践与护理教学经验,深入总结小儿骨科护理特色与教学模式,为同行提供借鉴,携手提升小儿骨科护理质量。
护理特色
护理精准化
小儿骨科患儿病种多为先天性畸形(如马蹄足、髋关节发育不良等)、创伤(如骨折等)、感染(如化脓性关节炎等)、肿瘤(如多发性骨软骨瘤等)。护理团队需要结合骨科疾病的常规护理工作及儿童骨骼生长特点,针对患儿制定个性化护理方案。
开展疼痛管理
针对婴幼儿疼痛护理,采用FLACC(儿童疼痛行为)量表评估,对于大龄组儿童,可采用Wong-Baker(面部表情疼痛评定)量表。根据评分数值,结合非药物干预(如安抚、音乐、分散注意力、体位调整等)与阶梯式镇痛方案,可以有效缓解患儿疼痛。必要时,遵照医嘱给予药物治疗。
开展功能康复
与康复科协作开展康复治疗,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设计游戏化康复训练项目。比如,通过“投沙包”“搭积木”等游戏帮助上肢骨折患儿关节活动度恢复,显著提升患儿的积极性和依从性。
皮肤护理
针对石膏固定或牵引患儿,制订护理计划,每两个小时调整一次体位,并检查皮肤受压情况,预防压疮。
开展多学科协作
小儿骨科治疗涵盖手术、康复等环节,护理团队需要与医生、康复医师密切配合。
术前宣教
使用动画等形式详细讲解手术流程,减少患儿的恐惧心理。
术后护理监测
重点观察患肢末梢情况、感觉、皮温及肿胀情况,及早预防相关并发症。
开展家庭延续护理
出院前为患儿家长提供全面的居家护理宣教指导,包括如何进行石膏维护、对患儿进行营养补充(如摄入钙、维生素D等),可以通过“豫健护理到家”服务平台或微信群预约随访,提高患儿的康复治疗效果。
实施心理护理
患儿对医疗环境的恐惧,易引发治疗抵触和不良情绪。护理团队需要创新沟通方式,提供以儿童为中心的人文关怀。
开展“小丑疗法”和“角色扮演”游戏
医务人员装扮“小丑”或玩偶形象与患儿互动,也可以让患儿用玩具听诊器“检查”护士,模仿“检查”或“打针”等场景,在互动中建立信任关系。
针对患儿家长的不良情绪
利用座谈会、手工活动等形式,保持医患关系和谐,并给予患儿家长情绪安抚及调节,避免患儿家长焦虑情绪影响患儿。
设置奖励机制
完成治疗任务后为患儿发放“小红花贴纸”,提高配合度。
病例分析
病例1
无痛无汗综合征患儿因“股骨干骨折”进行弹性髓内钉固定术。护理团队通过观察和记录患儿的肢体功能恢复情况,联合康复医师制定康复方案,通过精细化护理与全程化管理,促进患儿早期下床活动。
病例2
针对先天性马蹄内翻足非手术治疗患儿家庭,制作“家庭康复操”的视频,提供详细的康复步骤,提高患儿家长的依从性和满意度。
教学经验
根据专业开展分层培训
新入职护士培养
通过“1对1”模式,设置专人带教,帮助新入职护士尽快掌握小儿骨科护理常规及专科操作(如颈托的佩戴、支具调整等)相关基础技能。
提升专业骨干护士
开展业务学习、疑难病例讨论、护理查房、论文分享活动,鼓励专科护士参与会议投稿及发言,了解相关疾病指南,学习罕见病护理知识(如“瓷娃娃”成骨不全症的护理要点等),拓宽知识面。
情景模拟教学
培养应急处置能力
利用情景模拟,制定临床预案(如患儿骨盆骨折的紧急处理等),全面提升护士的应急处理能力,培养临床思维与沟通技巧。
开展循环管理反馈
分析学员演练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促进应急能力的提升。
临床教学与科研
临床护理问题
针对临床护理问题,如“冷热敷的具体时长及温度”等问题,开展研究实践,形成标准化操作流程。
临床教学成果
编写《小儿骨科疾病诊疗与护理研究》,将临床经验系统总结,为护理教学提供参考。将经典医学模式与创新技术深度融合,建立“发育友好型小儿骨科护理标准”,其价值不仅在于提升单病种护理质量,更在于为儿童骨科护理学科发展提供可复制的范式。
未来可进一步拓展至儿童创伤中心认证、国际罕见病护理指南制定等战略领域,实现临床、教学、科研的螺旋式上升。(本文作者:李檀娜 冯小娟 余青 武慧玲,供职于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责编:韦永柔
审核:李伟强
终审:杜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