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知识网 中意知识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常用知识 »

原创 孩子频繁请假或休学后,想让孩子尽快返校,父母要做好这5件事

给家长一个很中肯的建议:

在孩子请假初期就要高度重视,不要一拖再拖,真到了频繁请假时,再介入就很难处理了。更不要等到孩子长时间去不了学校,才开始着急。

我家孩子在高一下学期出现第一次请假时,我已经高度重视了。

因为看到孩子情绪很激动和低落,请假很决绝,以及连续几天的失眠和轻微的躯体化症状。

幸运的是,我在孩子请假初期就介入帮孩子疏导情绪,不到两周孩子的情绪就恢复了大半,期间也没有再次请假。

算是将频繁请假和休学扼杀在了萌芽状态,但我清晰的是,如果我对孩子不管不顾,再拖上一两个月,那么孩子必定会休学无疑。

如果孩子已经频繁请假或休学,想让孩子尽快返校,会麻烦一点,不过父母做好这5件事,孩子重新回归学校周期就会缩短:

第一件事:引导孩子宣泄情绪,不要压抑自己

我家孩子有一段,也陷入了很内耗的情绪中,原因就是过度压抑自己。

他自己遇到困难和有心事时,因为不想麻烦我,就压抑在心里。

觉得自己忍忍就过去了,直到忍不下去了,情绪爆发了。

对于孩子来说,导致情绪爆发的只是一滴小小的水,压抑久了才变成心病。

压抑习惯了孩子自己也不觉得难受,但这样的“负重前行”走不远的,尤其是在挫败与特别不顺时,就会倾泻而出,让孩子彻底崩溃。

第二件事:警惕孩子摆烂,只是短暂麻痹自己

有时,父母看到孩子不上学,在家就玩游戏,发脾气,烦躁,会对孩子各种气愤,觉得孩子很作。

但实际上,状态不好的孩子,沉迷游戏,闭门不出的孩子,比谁都难过和孤独。

没有一个孩子愿意摆烂,只不过是实在是无路可走时的短暂麻痹。

对于一些问题孩子来说,玩游戏,玩手机只是一个表象,更多时候是孩子太痛苦了,无路可走,又无路可退,玩手机时就不用面对难受的情绪。

家长理解孩子的感受,就不会那么生气,也不会对孩子恶语相向了。

理解孩子此时的感受,并不是太好受,孩子也很痛苦,他们的情绪就得到了安放的出口。

第三件事:引导孩子不过度逃避,直面问题

很多孩子在出现问题后,都会嗜睡。

只要不开心,只要不知道怎么办,就昏天暗地的睡觉。

似乎睡着了,什么事都解决了。但睡醒还是要面对很多问题,面对问题光躲着是不行的。

父母可以引导孩子直面问题,哪怕一次面对一点点,从日常中的小事锻炼行动力,锻炼自我负责与自我承担的能力。

只要迈出一小步,就能更有勇气走出一大步。

第四件事:引导孩子不要跟情绪讲道理

心理学中的“理智化”,就是跟情绪讲道理,用理智和道理的方式来处理问题,包括情绪。

比如“活在当下,先开心再说,那么累干啥,我不能生气,浪费时间”。

用“洗脑”式的讲道理,成功躲避了问题与情绪,于是陷入了一次又一次的拖延与放任中。

从来不敢直面情绪,也不想着去解决问题,自己哄自己,就这样也是可以的。

于是,越来越拖延,越来越无力,越来越摆烂。

直面情绪,接纳自己,直面问题,不将理智化自圆其说当作永久的避风港,才能走出自我局限。

第五件事:正确回应孩子的躯体化症状

父母问孩子:你是不是紧张?是不是压力太大了?

孩子往往会矢口否认,但一到学校就有各种躯体症状,不是头疼就是肚子疼,要么就是睡不着,胸闷等。

孩子感觉不到压力和紧张,是因为身体替孩子的心与感受紧张了,所以大脑才感受不到。

孩子不承认自己有压力,也不承认自己有情绪,但身体的不适在变相呼救。

这时父母可以告诉孩子:

每个人都会有紧张的时候,都会有一些问题搞不定,躯体症状也是在提醒你对自己好一点,放低要求,放过自己。

孩子的坏情绪只要能释放出来,压抑的部分能被释放,绷紧的地方能够松绑,孩子慢慢就能恢复正常的心力,早点回到学校了。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知识网 » 原创 孩子频繁请假或休学后,想让孩子尽快返校,父母要做好这5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