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历史中,谥号作为评价皇帝、诸侯、大臣等重要人物生平的象征,一般并非每个人都能获得。谥号分为美谥、平谥、恶谥等不同类型,代表了人们对这些人物的评价。尤其对于五子良将来说,他们在曹魏建立的过程中,立下了赫赫战功,因此在去世后,曹魏应当追封他们以美谥。然而,在这五子良将中,却有一位的谥号被认为属于恶谥。
张辽:刚侯
张辽,东汉末年人物,早年先后跟随丁原、何进、董卓、吕布等人,经历了波折的仕途。吕布败亡后,张辽归附曹操,并为曹魏立下了不朽的功业。建安二十年(215年),在合肥之战中,张辽带领八百精兵,与东吴十万大军对抗,突破敌军阵地,直至孙权主帅帐下,令东吴军队陷入崩溃。张辽紧追撤退的东吴军,成功击溃了孙权、甘宁、凌统等一干敌将,几乎活捉孙权。此战之后,张辽的威名传遍江东,“张辽止啼”的故事流传千古。黄初元年(220年),他被封为晋阳侯,虽因病卧床,但依旧令孙权心生畏惧。黄初三年(222年),即便病重,张辽依旧亲自出战,在吴将吕范的阵营中取得了重大胜利。同年,张辽因病逝世,享年不长,但谥号为“刚侯”。这个谥号中的“刚”,代表着他坚定果敢的性格,尤其是在合肥之战中,张辽勇猛的表现完全配得上这一美谥。
张郃:壮侯
张郃最初是袁绍的部下,后来归附曹操,随曹操平定河北、征伐各地。曹丕即位后,张郃被任命为左将军,且被封为鄚县侯。屡次为曹魏出征,屡立战功,尤其在太和二年(228年),跟随曹真抵御诸葛亮的北伐,在街亭之战中成功大败蜀军马谡,迫使诸葛亮撤退。张郃因在战场上的卓越表现,荣升为征西车骑将军。然而,太和五年(231年),在司马懿的不听劝告下,张郃领兵追击蜀军,最终在木门之战中中箭身亡,年仅五十岁,谥号“壮侯”。在这一谥号中,“壮”字寓意着张郃勇猛且刚毅,他为国家付出了生命,这一点也深深惋惜。此谥号既承认了张郃的英勇,又体现了他战死沙场的可惜与哀悼。
徐晃:壮侯
徐晃早年曾效力于杨奉,后归附曹操,并在多次战役中表现突出。特别是在樊城之战中,徐晃以英勇的姿态成功击退了关羽,并在后续的追击中多次破敌,为曹魏挽回了重要的战局。因治军严格,曹操曾夸赞他“有周亚夫之风”。曹魏建立后,徐晃被任命为右将军,继而在多个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直到太和元年(227年),徐晃因病去世,谥号“壮”,这个谥号并没有惋惜的意味,而是彰显了他一生的勇猛与忠诚。与张郃的“壮侯”不同,徐晃的结局较为善终,因此他的谥号仅是对其勇猛的赞扬,并未包含任何惋惜。
乐进:威侯
乐进,东汉末年名将,早年便展现出胆略和才能,成为曹操麾下的重要将领。在官渡之战中,乐进勇猛斩杀了袁绍部将淳于琼,展现出过人的军事才智。随后的战役中,他也屡次立下赫赫战功,尤其是在与刘备、关羽的对抗中屡次展现强大战力。建安二十三年(218年),乐进因病去世,享年五十岁。曹操深感痛惜,追谥他为“威侯”。“威”字在谥号中常寓意着刚毅、强势与勇猛,乐进不仅在战场上身先士卒,且忠心耿耿,对曹操忠诚一生,因此这一谥号实至名归。
于禁:厉侯
于禁最初效命于鲍信,后归曹操麾下,经历了南征北战的岁月。他敢于对抗不守纪律的青州兵,为了维护大局,甚至亲手处置自己的旧友,曹操因此称赞他“胜过古代名将”。在襄樊之战中,于禁亲自率兵救援,虽然全军覆没,却显示出他的忠诚与勇气。黄初二年(221年),他终于返回魏国并被任命为安远将军。最终,于禁因其一生的坚韧和牺牲精神,获得了“厉侯”的谥号,表彰了他的果敢与勇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