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知识网 中意知识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常用知识 »

久咳不愈要当心,有3个细节,或是肺癌的苗头,别到咳血才就医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久咳是一件琐碎的小事,大多数人都不太在意。感冒、天气变化、粉尘过敏,甚至多喝几口冷饮,都能让人咳几声。

但有时候,咳嗽不是身体在排异,而是身体在报警。在这个警报拉响的初期,绝大多数人看不出来。

咳嗽的声音、频率、痰的颜色,或者某天突然的夜咳加剧,它们的变化往往被解释为“老毛病犯了”“还没痊愈”“最近太累”。

这种过度归因式的自我安慰,是多数人对肺部健康极不负责任的态度。

不少人认为,只要不咳血,咳嗽都不是事。很多人甚至把“咳血”当成肺癌的首发症状。

可真实的情况是,肺癌早期几乎都不会咳血。

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2023年中国癌症报告》数据显示,肺癌患者中,超过六成在确诊时已属中晚期。

而这些人里,有四分之一的人,早在半年前就出现了持续性干咳或者间歇性刺激性咳嗽,但没有一个人认为这可能跟癌有关系。

常见的误解在于:咳嗽是肺炎、支气管炎、哮喘才有的;癌是“突发的”,不会慢慢出现。

其实不然,肺癌并不总是突然降临,它有一段很长的“潜伏期”。这一时期不发烧、不胸闷、不咳血,仅仅就是一直咳。

但咳得不剧烈、不影响睡眠、不妨碍吃饭,所以也不痛不痒,被忽略了。

正是在这段被忽略的时间里,癌细胞悄悄穿透上皮细胞层,侵袭支气管黏膜,一点点扩大它的地盘。

这里要说清楚一个误区:只用影像检查来判断是否有肺癌,是远远不够的。

CT也不是万能的。

如果没有对症观察,缺少医生在影像资料上的二次判断,有些早期微小病变就会被误判为“炎症灶”或者“良性小结节”,误诊率高达15%。

很多“没事”的人,过了半年再查,就变成了“很严重”。

这不是检查技术的问题,而是我们对肺部慢性咳嗽的警觉度太低。还有一个不被重视的细节是“咳的时候特别怕冷”。

很多人以为怕冷是风寒感冒,其实一些肺部肿瘤在早期压迫交感神经,会出现身体局部耐寒下降的情况。

比如同样是秋天,有人穿短袖还出汗,而另一些人明明已经加了薄外套,却依旧咳个不停,这种冷热感的不对等,背后可能是内分泌系统被肺部病变牵连了。

科学研究表明,肺癌早期有7%的人会伴随明显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包括怕冷、失眠、心悸等非典型表现,这些信号不在咳嗽本身,但它比咳嗽更早。

再说个很多人都忽视的细节:饭后咳。吃完饭咳的人通常会以为是食道问题、胃酸反流

但多项回顾性研究发现,晚期肺癌患者中,有19.2%的人在确诊前3个月里,有饭后咳嗽的表现。

这是因为肺门附近的肿瘤会压迫食管或者刺激咽喉反射区,在进食时加剧局部神经反射,形成“条件性咳嗽”。

这种咳不是吃错了东西,而是吃的动作触发了病灶反应。

它和一般的气道感染性咳嗽有明显区别,却被普遍当成消化问题看待。在所有长期咳嗽的病例中,真正引发医学界关注的,是“慢性低噪咳”这一种。

所谓低噪咳,是指声音不大、不尖锐,没有痰的咳。听起来像是咳两下清嗓子,但持续时间超过一个月。

这种咳的危险在于它几乎没有干扰性。人在说话、走路、做事的时候,偶尔咳两声,别人甚至都注意不到。

但它很可能是肺小结节处于转化状态时的反应。

美国国家肺部筛查计划(NLST)曾对26,000名高危人群进行5年跟踪,发现早期肺癌中有12%的人,唯一的表现就是这种毫不引人注意的低噪咳。

这类咳嗽的背后,反映的是支气管末梢受到异常信号的轻微刺激,身体试图“咳出去”的反应。

慢性咳嗽背后不止是肺的问题,它其实和神经系统、激素调节系统、甚至和体重变化都有密切关联。

有研究提出,慢性咳嗽在不同体重指数人群中表现截然不同。

BMI在24以上的中年男性,慢性咳嗽的癌变风险比正常体重者高出1.8倍。

这可能是由于内脏脂肪与炎性因子浓度有关,肥胖人群体内促癌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较高,咳嗽看似表象,其实是多种系统协同失衡后的表征。

也就是说,这不是一个器官出了毛病,而是整个身体的代谢机制出问题了。

一些老年人咳嗽时会出现眩晕、头晕、走路不稳,这类现象很容易被归咎为“老了”。

可如果在咳嗽发作时同时伴有眼前发黑、血压短暂性下降,就该高度怀疑是肺癌造成的肺心病在作祟。

因为肺部长期供氧不足,会使右心室代偿性扩张,血液循环一时无法维持脑部灌注,出现头晕、乏力等表现。

这类“身体没劲”的表现常被归为“年龄大、体虚”,真正去检查的人非常少。

但等发现右心功能下降时,肺部早已扩散。长期咳嗽还可能跟一个看似无关的指标有关——血糖

肺癌与糖尿病的关联在近年才逐渐被发现。

有统计显示,肺癌患者中将近30%在确诊前1年内血糖出现过异常波动,部分甚至已经达到糖尿病前期的水平。

这说明肺部肿瘤可能通过某种未知机制干扰胰岛素敏感性,导致葡萄糖代谢紊乱。

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原本血糖稳定,突然在短时间内变得难以控制,同时又伴有持续咳嗽,这两件事之间不一定没有联系。

这些隐蔽的细节表明,肺癌的早期并没有那么多“惊天动地”的症状。真正的线索,往往藏在身体反应最轻微的那个角落里。

而那些轻微的、不被重视的咳嗽,也许正是身体最后一次给出的提醒。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一个人从不吸烟,也没有家族病史,却持续低频咳嗽,查血、查CT都没有异常,该怎么判断是否有早期肺癌风险?——可以通过肺功能检查配合AI影像对比进行动态评估。

肺功能中的FEV1/FVC比值下降,哪怕影像上暂未出现结构性病变,也可能提示气道功能的变化。

而AI模型能够识别传统影像中不易察觉的微小密度变化,提高早期发现率。

这类检查方式对高风险但无明显异常的人群极为重要,也许能拦住那一场即将爆发的风暴。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蔡慧君,李思佳,刘辰鑫,等.纪云西从脾肾论治久咳不愈经验介绍[J].新中医,2022,54(04):196-198.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知识网 » 久咳不愈要当心,有3个细节,或是肺癌的苗头,别到咳血才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