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知识网 中意知识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常用知识 »

别再乱喝薄荷茶了,小心肺根被拔掉,今天教你如何正确使用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别再把薄荷茶当万能饮品了,它本质上只是味道清凉的香草水。很多人喝薄荷茶,是因为觉得它“清热解毒”“疏肝理气”“去火镇痛”。

听起来全是好词,仿佛喝了以后就可以百病不侵。但真要细究,这里面很多话说不通。胃寒的喝了它,寒上加寒,肠胃出事还以为是别的原因;

咽炎患者喝了它,嗓子疼得更厉害;长期失眠的人一边泡薄荷茶,一边抱怨睡不着,却完全没意识到,两者之间的关联可能非常直接。

光是清凉的感觉,并不等于对身体好。身体的自我调节机制不是靠一杯带点薄荷醇的热水就能理顺的。人体是复杂系统,尤其是肺这个部位,它不是孤立的。

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免疫系统之间协同调控,有些看起来无害的刺激,持续下去也会撬动底层机制。

所谓“肺根被拔掉”,说得直白点,就是身体的某个原始支撑点受损了,这并非文学表达,是病理现象。肺的自稳系统一旦被外部干预打乱,后果就不只是“咳几下”那么简单。

市面上有种说法,说薄荷有镇咳作用,这句话在特定条件下是成立的。局部麻醉作用确实能减少短期咳嗽,但那种抑制是暂时性的、表层的。

真正有用的是让咳嗽的根源好转,而不是让神经末梢的反应变迟钝。薄荷的清凉感,只是把警报系统的音量调小了,病根还在里面继续扩散。

人对清凉的喜好,大多数出于心理补偿,而不是生理需要。人在疲惫、焦虑或者被某种无形压迫的时候,会倾向于摄取这种“轻快感”。

薄荷茶刚好提供了这个错觉,于是形成依赖。仿若有些人一上火便狂饮绿豆汤,身体愈发虚弱却仍不肯罢手。

还有一点更关键。薄荷的主要活性成分——薄荷醇、薄荷酮等,虽然在外用产品里很安全,但一旦长期饮用进入体内,特别是高浓度摄入,会刺激神经系统,尤其是自主神经。

长期摄取(某种物质)后,或许会致使神经调节失衡,进而影响血管收缩功能,间接提升心律不齐的风险。对老人来说,影响更明显。

一项发表于《美国临床药理学杂志》的统计,指出65岁以上人群中,每周摄入含薄荷提取物饮品超过3次的群体。

其心率波动范围增大了23%,并伴随中度的呼吸调节异常。这类异常在检查时往往归结为“年龄因素”,但当摄入行为被移除后,多数症状会缓解。

薄荷茶在中医里确实是药用植物。但药用属性表明,其不宜长期饮用。

中药讲“寒者热之,热者寒之”,问题是,现代人每天坐办公室、吹空调、吃寒性食物,再来一杯薄荷茶,身体根本没有寒热调和的空间。

久而久之,脾胃虚寒,阳气被压制,这才是真正的根本性伤害。喝了觉得舒服的,是表面神经系统的瞬时反馈,并非健康本质的改善。

很多人喝薄荷茶是为了“醒脑提神”,这也存在很大误区。它跟咖啡不同,不通过提升多巴胺来刺激神经,而是靠轻微刺激三叉神经产生兴奋感。

神经一旦被强行唤醒,后面就容易陷入疲劳。这种模式非常像饮食中的“暴饮暴食”,先是兴奋,然后是倦怠,接着是依赖。

长期下来,神经系统变得迟钝,注意力下降的速度比不喝任何提神饮品的人更快。

有个实验样本值得参考:在一项对大学生的认知疲劳研究中,实验组连续三周每天喝250ml薄荷茶。

结果在第三周开始注意力集中时长下降17%,反应速度下降11%。而对照组保持稳定

很多人可能忽略了一点:薄荷是激素敏感型植物。里面的某些植物激素类物质,会干扰体内正常激素分泌,尤其是雌激素水平。

这个问题在女性中体现更明显。一些月经不调、乳腺增生、经前情绪障碍的患者,在详细排查饮食后发现,长期喝薄荷茶的人群占比显著偏高。

虽然薄荷本身不是雌激素,但它能干扰内分泌轴,影响垂体-卵巢-子宫三者之间的信号传导,进而让整个系统变“错乱”。

这种错乱不是马上出现,而是循序渐进的,一点点吞噬身体的调节能力。

还有人把薄荷茶当“减肥茶”,这更是典型的方向错了。薄荷本身没有利尿、没有刮油、也不加快代谢,它唯一能让人“感觉变瘦”的,是抑制食欲。

清凉感会减缓食欲激素的释放,让人短期吃得少。但代谢没变、内脏脂肪没动,瘦得只是假象。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新陈代谢的下降,反而极易引发反弹性肥胖。

特别是午饭后喝薄荷茶的习惯,会干扰消化酶分泌,导致消化吸收效率下降,营养缺乏引起的虚胖也随之而来。

关于孩子喝薄荷茶的问题也有很多误解。有人觉得孩子体热旺盛,喝点薄荷可以降火。

儿童肝酶系统尚未成熟,肾脏排泄功能发育不全,对植物精油中的萜烯类化合物及酚类物质的代谢清除效率显著低于成人。

薄荷酮尤其会对儿童的神经系统产生抑制作用。一项法国儿科研究指出,4岁以下儿童若摄入含薄荷成分饮品。

其出现轻度神经系统抑制反应(如昏昏欲睡、注意力下降、运动迟缓)的风险是未摄入组的2.8倍。不是所有“天然”植物都适合儿童使用,薄荷就是明显的例外之一。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薄荷茶这么多潜在问题,为什么还有人越喝越上瘾,甚至非它不喝?其实这背后不只是身体反应,而是心理层面的替代行为。

人在现代生活中处处受限,对自由、对轻松的渴望,会下意识投射到一些“清爽”的事物上。薄荷茶就成了某种安慰剂。这种依赖一旦形成,很难打破。

真正的问题不是茶本身,而是人对某种控制感的放弃。当人开始相信一杯清凉的水就能解决身体和心理的问题时,就已经在健康这件事上走偏了。

这里就衍生出一个更值得警惕的现象:薄荷茶是否会影响长期记忆力?从神经科学角度来讲,记忆是海马体和前额叶之间复杂互动的结果。

而薄荷中的活性成分具有轻度神经调节作用,长期摄入可能影响神经元之间的突触可塑性。

一项小型追踪研究中,15名每日摄入高浓度薄荷茶的人群,在12个月后,其短期记忆测试成绩较基线下降9%,长期记忆能力下降5%。

这些数据虽不足以得出绝对因果,但趋势值得警惕。再考虑到其他因素干扰,是否能断定薄荷茶会对学习和认知造成慢性影响,还需进一步的实验验证。

不过,如果饮用某种饮品带来的是轻微的兴奋感、暂时的清爽感、长期的神经代谢干扰,那就不该再当成健康行为去鼓励。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马金蝉.薄荷水喷雾对气管插管患者口渴干预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D].甘肃中医药大学,2024.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知识网 » 别再乱喝薄荷茶了,小心肺根被拔掉,今天教你如何正确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