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单眼皮妈妈~
作为家长,你有没有被这些场景折磨到崩溃?
- 喊孩子写作业,他磨磨蹭蹭半小时才挪到书桌前,写不到十分钟就开始抠橡皮、玩铅笔;
- 带孩子逛超市,看到玩具就走不动道,不买就躺地上打滚;
- 说好每天只看半小时动画片,时间到了却又哭又闹不肯关电视……这些让人头疼的瞬间,说白了都是孩子自控力不足在“捣乱”。
我家丫丫就曾是个“自控力困难户”,那场面,真是一把辛酸泪。
记得丫丫上小学二年级时,每天写作业都像一场“拉锯战”。
放学回家后,书包一扔就开始摆弄她的玩偶,催她写作业,她就说“等一会儿”。好不容易坐到书桌前,眼睛盯着作业本,手却不自觉地翻起课外书。原本一个小时能完成的作业,常常要拖到晚上九点多。
有一次,我加班回家都快八点了,她还在磨蹭,数学作业只写了几道题,气得我血压飙升。不仅学习上拖拖拉拉,生活里也是随心所欲。周末去游乐园,说好玩两个项目就回家,可到时间了怎么劝都不肯走,最后哭着鼻子被我拽走,一路上还闹脾气。
后来我才知道,孩子自控力差,不仅影响学习和生活习惯,还可能影响未来发展。
心理学研究表明,自控力强的孩子,在学业成就、人际关系和情绪管理上都更出色。这让我意识到,培养丫丫的自控力刻不容缓。就在我焦虑万分时,斯坦福棉花糖实验的新发现,给我指明了方向。
斯坦福棉花糖实验大家都不陌生:孩子独自面对一块棉花糖,若能忍住15分钟不吃,就能得到第二块。
过去人们认为,能否延迟满足全靠孩子自身意志力。但新研究颠覆了认知:孩子所处的环境、对承诺的信任度,都会影响他们的选择。
如果孩子生活在一个言而无信的环境里,比如家长总答应孩子买玩具却不兑现,孩子就会觉得“等待没有意义”,自然更倾向于立刻吃掉棉花糖。
这让我反思,平时是不是因为忙碌,无意间给丫丫传递了“承诺不可信”的信号?
找到了问题根源,我开始尝试用科学方法培养丫丫的自控力。
第一,建立清晰的规则和“奖励机制”。
我和丫丫一起制定了“学习作息表”,规定每天放学后先完成作业,才能看动画片或玩玩具。为了让规则更有趣,我们还设置了“小星星奖励计划”:按时完成作业、遵守约定都能得到一颗小星星,攒够10颗就能兑换一次去游乐园的机会。
刚开始丫丫经常“犯规”,但我没有发火,而是耐心和她复盘:“今天没得到小星星,是因为写作业时玩了太久,下次我们试试看专注一点,好不好?”慢慢地,她开始主动遵守规则,为了攒够小星星,写作业的效率明显提高了。
第二,教孩子“分解目标”。
以前丫丫一看到作业多就犯愁,磨磨蹭蹭不想写。我教她把大任务拆分成小目标,比如数学作业有20道题,就告诉她:“我们先完成10道题,休息5分钟,再完成剩下的10道。”
每次完成一个小目标,就给她一个小鼓励,击个掌或者夸一句“真棒”。这个方法不仅让丫丫不再害怕写作业,还培养了她“循序渐进”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像心理学中的“目标阶梯理论”说的那样,把大目标拆解成小台阶,更容易攀登。
第三,以身作则,做孩子的“自控力榜样”。
我意识到,自己总在刷手机追剧,却要求丫丫自律,根本没有说服力。于是我开始改变:晚上回家后,把手机调成静音,和丫丫一起看书;说好每天锻炼身体,就雷打不动地去跑步。
有一次周末,我特别想睡懒觉,但想到答应了丫丫一起晨跑,还是咬牙起床了。丫丫看到我坚持做到,也更愿意遵守我们之间的约定。
第四,给孩子“自主选择”的机会。
以前我总习惯替丫丫安排一切,后来我试着放手。比如去超市前,告诉她可以选一样零食,但要自己决定买什么;周末的时间,让她自己规划学习和玩耍的安排。
刚开始她选的零食不健康,时间也分配得不合理,但我没有直接否定,而是引导她思考:“这个零食吃多了会长蛀牙,我们换个更健康的好不好?”“如果先玩再写作业,可能会来不及,我们调整一下顺序怎么样?”
慢慢地,丫丫学会了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自控力也在这个过程中悄悄提升。
经过大半年的努力,丫丫的变化肉眼可见:现在放学回家会主动写作业,还会提醒我“妈妈,你说好陪我看书,不能玩手机哦”;去超市能遵守约定只选一样东西;就连以前最让我头疼的起床困难,现在也能自己定闹钟,听到铃声就起床。
看着丫丫的成长,我深刻体会到:培养孩子的自控力,不是靠大吼大叫和强迫,而是要理解孩子的心理,用科学的方法耐心引导。
每个孩子都像一颗种子,只要我们给予合适的土壤和阳光,他们终会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