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5月15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举行健康中国中医药健康促进系列发布会之“饮食中的中医养生”专题发布会。据悉,今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启动实施了中医药健康促进行动,明确提出鼓励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中医药膳服务。
“食中有医,医中有食。”中医药膳不是食物与药物的简单相加,而是在中医辨证配膳理论的指导下,由药物、食物和调料三者精制而成,其中既有药物功效,又有食品美味。
顺应时令的美食如何吃才能养生?扬子晚报·扬子名医团今起推出《风味节气·四时药膳》系列栏目,围绕二十四节气,为您送上蕴含中医养生智慧的舌尖健康大餐。
5月21日我们迎来小满节气。作为夏季的第二个节气,气温已经较为炎热的小满,该如何吃才能清热又祛湿呢?
小得盈满,以“运脾化湿、清热利水”为核心
《黄帝内经》云:“湿气大来,土之胜也。”小满后气温会明显攀升,而降雨量增多。
南京市中医院脾胃病科蔡燕峰副主任中医师指出,此时人们久处湿地,极易引起“湿邪”入侵,若入侵肢体关节,会引起风湿病如关节疼痛、屈伸不利、肌肤麻木、颈项酸痛等;若内侵脾胃,则引起腹泻、脘腹胀闷、食欲不振、恶心等;若入侵皮肤,会引起得水肿、脚气、湿疹、汗斑、下肢溃疡等疾病。
中医认为,脾为“太阴湿土”,主运化水湿,湿热交蒸时易形成“外湿”(环境潮湿)与“内湿”(脾虚生湿)的双重夹击,故此时养生当以“运脾化湿、清热利水”为核心。
清淡饮食为主,化解“湿困”之扰
南京市中医院营养膳食中心副主任护师、国家公共营养师项承荣介绍,小满天气较为炎热,所以饮食上总体宜清淡,选择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少吃油腻、辛辣,减少肥甘厚味的摄入,远离烟酒。同时饮食要规律有节制,忌暴饮暴食,脾主运化,有运化水湿的作用,建议多吃具有健脾、利湿功效的食物,如赤小豆、绿豆、薏仁米、冬瓜、丝瓜等。
小满时节,湿热交织,正是调养脾胃的黄金期。利水、健脾、固肾、补虚的食药物质搭配经典药膳,可帮助化解“湿困”之扰。
值得一提的是,中医讲究辨证施治,若症状复杂或长期不愈,仍需咨询专业医师。另外,小满时“高气温”叠加“大湿度”,隔夜食物易变质,生冷食物易损伤脾胃,造成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疾病。专家也提醒,小满时节很多新鲜瓜果上市,尝鲜是人们必做的事,但瓜果应洗净,不要一次吃得太多太杂,反而易伤胃肠,造成疾病。
蔡燕峰建议,在起居方面小满前后应顺应夏季阴消阳长的规律,保证充分睡眠的同时,相比冬季时适当的晚睡早起。早起后,进行适当的运动,有利于提高免疫力,增强身体素质,可以选择散步、太极、五禽戏等较为舒缓的项目,避免大汗淋漓,耗损阴液。
—养生药膳推荐—
【淮豉煲小排】
食药物质:山药10克,淡豆豉5克,薏苡仁5克,枸杞子5克。
主料:净猪肋排100克
辅料:茭白50克。
调料:食用油、料酒、姜片、葱段、盐、白胡椒粉、白糖、生抽、香油适量。
制作方法: 1)猪排骨洗净切块,焯水。 2)茭白和山药洗净后切块,热水烫后捞出。 3)薏苡仁、枸杞子洗净。 4)锅内加少许食用油,下入淡豆豉煸出香味,再依次下入排骨、茭白,加入料酒、姜片、葱段, 煸炒后加入开水。 5)加入盐、白胡椒粉、白糖、生抽等,调好味道,加入山药、薏苡仁、枸杞子。 6)小火炖50分钟至排骨脱骨,淋入少许香油即可出锅食用。口味咸香。
功效:清热散郁,生津止渴,养阴护胃,益气除烦。
适宜人群:津亏口渴,头重烦闷,二便不利者。
不适宜人群:中满有积滞者。
【白术陈皮猪肚汤】
原料:陈皮6克,白术30克,鲜猪肚半个至1个,砂仁6克,生姜5片。
做法:先将猪肚洗净飞水,将全部用料放入汤煲内,加水约2500ml,煲滚后改用文火煲约1个半小时,然后取出猪肚切件,放回锅内,再煲30分钟,调味即可。
功效:健脾燥湿开胃。
【山楂麦芽粥】
配料:山楂15g、麦芽15g、大米100g、冰糖适量。
制法:将山楂、麦芽洗净,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煎煮20~30分钟,取汁备用;大米淘洗干净,放入锅中,加入药汁和适量清水,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煮粥,煮至粥熟,加入适量冰糖调味即可。
功效:消食化积、健脾开胃。
适应症: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腹胀腹痛等症状。
策划 于丹丹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吕彦霖
美编 赵岑
校对 盛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