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作为夏季的第二个节气,小满标志着湿热交织的盛夏序幕正式拉开。此时气温显著升高,雨水增多,人体易受“外湿”(环境潮湿)与“内湿”(脾胃运化失常)的双重夹击。中医认为,“脾为生湿之源”,此时养生需以健脾祛湿、调和阴阳为核心,未病先防,避免湿疹、食欲不振、关节疼痛等“湿邪致病”的困扰。以下从饮食、起居、运动、穴位保健四大维度,解锁中医养生的黄金法则。
一、饮食调养
01
利湿食材推荐
小满时节湿气渐盛,可多吃健脾利湿的食物,如红小豆、薏苡仁、绿豆、冬瓜、丝瓜、白扁豆等。这些食物能帮助排出体内湿气,减轻脾胃负担。百合、乌梅等养阴生津的食材可辅助补充夏季津液消耗。
02
药膳与茶饮
三仁粥:薏苡仁30克、粳米30克,搭配杏仁、白蔻仁(各3克),煮粥食用,可宣肺醒脾、渗湿排毒,缓解湿疹、食欲不振。
竹叶茅根茶:竹叶、白茅根各15克煮水,清热生津、助眠,适合湿热引起的口腔溃疡。
白兰茉莉茶:白兰花与茉莉花冲泡,芳香化湿、行气止咳。
03
饮食禁忌
生冷冰饮损伤脾阳,油腻辛辣助长湿热,建议每餐七分饱,减轻消化负担。
二、起居调摄
小满后昼长夜短,需顺应自然调整作息,同时防范“虚邪贼风”侵袭。
01
睡眠法则
晚睡早起:23点前入睡,6点起床,顺应阳气升发。
午间小憩:11-13点心经当令,可午睡15-30分钟,帮助恢复体力,缓解夏日倦怠。
02
环境防湿
空调温度不低于26℃,避免直吹;淋雨后及时更衣,饮用生姜红糖水驱寒。
居室常通风,潮湿天气可用艾叶、苍术熏蒸祛湿。
03
情志调节
夏季对应“心”,烦躁时可按揉劳宫穴(掌心)或内关穴(腕横纹上2寸),宁心安神。
三、运动养生
适度运动可促进排湿,但需避免高温时段剧烈活动耗气伤阴。
01
传统功法
八段锦:重点练习“调理脾胃须单举”“双手攀足固肾腰”,增强脾肾功能。
太极拳:以意领气,调和气血,适合湿重体倦者。
02
有氧运动
清晨或傍晚快走、慢跑,以微微出汗为宜,促进湿气随汗排出。
四、穴位保健
通过穴位按摩或艾灸激发人体自愈力,是中医祛湿的特色疗法。
01
足三里(小腿外侧)
每日按压5-10分钟,健脾和胃,增强代谢。
02
丰隆穴(小腿前外侧)
化痰祛湿要穴,搭配艾灸效果更佳。
03
阴陵泉(胫骨内侧)
寒湿体质艾灸15分钟,湿热体质按压即可。
小满养生贵在“未满先防”,通过饮食有节、起居有常、运动有度、经络有调,方可破解“湿邪困脾”的困局。正如《黄帝内经》所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唯有顺应天时,平衡身心,方能在湿热交织的盛夏保持生机勃勃。
01
作者简介
彭洁贞
中医主治医师
擅长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内科疾病,特别是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以及失眠症、焦虑抑郁、神经官能症、痤疮、脱发等病症,可运用拔罐、耳穴、针灸等手法进行亚健康状态调理。
供稿:中医老年病科 彭洁贞
编辑:何伟明
初审:李述言
责编:岑婉梅
审发:蒋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