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
今日小满,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
小满之名蕴含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智慧。小暑之后是大暑,小雪之后是大雪,小寒之后是大寒,唯独小满之后,不再有“大满”。古语“月满则亏,水满则溢”,说的就是过犹不及、盛极必衰的道理。在养护自身健康方面,我们也同样要“小满”即可~
将满未满 恰到好处
动,不能太“满”
小满后,天气渐热,人体出汗明显增多,易出现乏力气短、疲劳口渴,甚至心悸等耗气伤津表现。所以户外活动不宜过度。
运动时身体微微汗出即可,切莫大汗淋漓。运动过程中若出现胸闷、心慌、头晕等症状,应及时终止运动,防止发生低血糖或心脑血管等意外。可以选择傍晚或清晨进行快走,轻度运动能够调畅气机,帮助气血运行。
吃,不能太“满”
小满时节,农作物的籽粒开始饱满,但还未成熟,故称“小满”。此时节,要特别注意让脾胃“小满”即七分饱,切勿“大满积食”。
胃不能“满”,即人不能暴饮暴食把胃塞满,要保持胃的消化通畅。入夏后,人的体力消耗大,进食量增多,易导致积食。
轻者腹胀打嗝,重者脘腹胀痛、口臭便秘。宜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尽量避免吃甜凉油腻和易产气的食物。
补,不能太“满”
在此时令气温渐高,人体阳气随之隆盛,进补宜适度。饮食忌辛辣肥腻,防止助火生热。少吃或避免性温性热的食物,如鸽肉、鹿肉、鳝鱼、榴莲、荔枝等。“大补大满”会导致上火,一旦上火可用“苦”祛火,如苦菊、芥蓝、生菜、苦瓜等,均有清热祛火的功效。
睡,不能太“满”
夏天昼长夜短,且夜间温度也较高,导致一些人夜间休息不好。因此,从小满节气开始,要及时调整作息,早睡早起,午饭后半小时可以进行短时间的午睡以补充睡眠,但睡眠时间不要太长,建议成年人每天保证7小时高质量的睡眠即可。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心血管疾病的发作风险,如高血压人群易血压升高,心绞痛人群发作频率提高等。
凉,不能太“满”
小满白天热,着装宜简单、舒适、透气为佳;但傍晚仍有几分阴气,早晚有温差,应随气温增减衣物。乘凉时,不要久处空调环境,特别注意盖好腹部,防止机体受风寒湿邪侵袭。另外,注意不要过度食用冷饮或冰镇水果等寒凉之物,避免出现不同程度的胃肠病等症状。
小满重祛湿
从头到脚祛湿方
小满节气正值5月中下旬,夏季暑热蠢蠢欲动,又逢雨水增多,天地潮热生湿,人体很容易受到湿邪影响而产生不适。
正所谓“千寒难除,一湿难祛”,湿邪缠身,吃再多、补再多,都如同隔山打牛。
这些身体信号都与湿邪有关,湿为阴邪,易损脾胃、伤阳气,所以小满重在俩字——祛湿。
从头到脚的祛湿方
头
洗澡洗头后要充分擦干身体,吹干头发,头发还湿着时不要直接入睡。
口
日常生活饮食中,可以吃一些具有祛湿、排毒、消肿、利尿的食物,它们可以起到很好的祛湿效果,不过需要长期的坚持食用。
薏米:湿热比较重的话可以选择薏米,因为薏米是比较偏凉性的,可以清利湿热。
茯苓:非常平和的一样食材,它可以健脾,不寒凉也不会让人上火,各种人群都可以用。
荷叶:夏天的时候用荷叶是非常好的。如果湿气特别重,经常觉得头昏沉、头很重,这种情况可以多用荷叶。
躯
体
坚持运动可有效加快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促进湿气排出。建议平时动起来,推荐跑步、健走、游泳等有氧运动,适当排汗可加速机体“排湿”。
臀
久坐也是运动少的“隐形”表现,长期坐着不动,机体代谢就会变慢,运化能力随之受到影响,容易招来湿气,因此要改掉久坐的习惯。
劳动、休息时要尽量避开水湿之处,尤其是老年人,在外走累了,也尽量别坐潮湿的木椅木凳等。
脚
下雨天减少外出,不慎淋雨应及时更换衣物,鞋子湿了就不要连续穿同一双,将湿的鞋子充分晾晒。
艾叶泡脚
艾叶为纯阳之草具有经络疏通、活血化瘀的功效,能祛除身体的湿寒之气,脚部有身体中大部分器官的穴位,用艾叶泡脚帮助体内祛湿,既简单、舒服又有效果。
(以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参考资料:广东卫生信息、中国中医、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人民日报、人民科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