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叛逆”只是你的感受,其中夹杂着太多你未意识到的信念带来的恐惧。归根究底,你恐惧的是地位被撼动。这个地位不是父亲或母亲,而是一种高高在上的强大。
——张 阳,《读者》(校园版)2025年第3期
上周末,目睹了一场母女大战。
一位妈妈要拉女孩进教培机构的大门,可女孩硬是不进去。
拉扯了几次,这位妈妈发火了,冲女孩吼:“周末不补课,你除了打游戏还能干啥,不想上你倒是争口气考好呀,看看你那点成绩真是丢人现眼。”
孩子听妈妈这么一说,直接发飙了,把书包往地上一扔,说:“要补你自己去。”然后转身跑了。
围观的家长老师都纷纷劝说这位妈妈,让多理解孩子,尊重孩子。
这位妈妈叹气说:“青春期的孩子太难教育了,说啥也不听,就和你对着干。”
听了她的诉说,我觉得也不能全怪孩子,因为父母没提前和孩子商量好,孩子当然有情绪。
想起《再见爱人》中,沈奕斐和黄执中在聊到青春叛逆期时说:
孩子在小的时候不懂得说不,长大了有能力说不了,父母就觉得孩子叛逆了,其实是我们的孩子成长了。
青春期并没有叛逆期,只是你的孩子有了自己的思想,不是说孩子到了一定年龄就要叛逆,而是父母和孩子关系有问题,孩子才会叛逆。
特别赞同。所谓的青春叛逆期,本质是父母与孩子沟通之桥断裂,父母觉得孩子悖逆难教,孩子怨父母不懂自己。
但不是所有青春期的孩子都会叛逆,有一种家长,带出来的孩子就没有叛逆期。
来源:视觉中国
允许孩子做“无用”的事,把期待降低
其实,教育中的所有悲剧只有一个原因,就是父母对孩子期待过高。
父母在没有分析孩子实际能力的情况下,盲目对孩子高要求,孩子的自信心在父母的高期待中一点点坠落。
看到一个“颠覆三观”的说法,心理学家林巨说:
“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父母心安理得地允许孩子当一个无用的‘废物’。”
允许孩子做“无用”之事,允许孩子“浪费”时间,允许孩子“躺平摆烂”。
父母的允许里深藏着对孩子的理解、尊重和深沉的爱。
这种允许,不是放任自流,而是以一种更智慧,更包容的方式,陪伴孩子走过成长的每一步。
在纪录片《小小少年》中,11岁的殷然酷爱研究昆虫,他把大把的时间都花在玩昆虫上,用他的话说:“我的主业是养虫子。”
他沉迷虫子,家里到处是他的昆虫收集盒,养了很多形形色色的昆虫。
他不愿意把时间用在学习上,写作业背课文都是马马虎虎走个过场。
一般父母见此情形估计早就着急上火了,殷然妈妈却并不。
她虽为儿子的学业感到一丝担忧,但并没有阻止儿子养昆虫,反而经常对儿子说:
“人的一生,不可能只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还要平衡想做的事和应该要做的事。”
殷然似乎也懂了妈妈的良苦用心,即使不爱学习,每天放学回来也会优先完成学校作业,再去研究虫子。
在对虫子的痴迷中,殷然也从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价值观,他认为很多事情不能以“好”和“坏”区分。
就像有些人说虫子有毒很可怕,事实上,有些虫子不仅没毒还很可爱。
他坚持在昆虫领域探索,还在父母的支持下,与许多“大神虫友”结交,得到了专业级的指点和帮助。
如今15岁的他,被中科院昆虫专家称为“小同行”,更在自然中养成了敏锐的观察力和专注力。
在很多父母眼中,孩子抓虫子、踩水坑、拆东西,都是无用又无聊的行为。
可正是那些看似无用的热爱,让孩子看见世界的脉络。
王人平老师说过:
“通透的父母都懂得,成人比成功更重要,有趣比有用更重要。”
孩子健全的人格比满分试卷珍贵,丰盈的灵魂比功利目标重要。
尊重是家庭教育的底色,当父母俯身倾听孩子的奇思妙想时,孩子便会在被尊重的土壤里,自然生长出自我认同的力量,绽放出独一无二的生命光彩。
来源:视觉中国
允许孩子走慢一点,把他当蜗牛养
有一位初中老师问班里孩子,你们最讨厌父母什么行为?
班里大多数孩子的回答:最讨厌被父母催。
孩子小时候,我们总是把“宝贝,慢一点,别着急”挂在嘴边。
可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就变成了“快一点”“抓紧起床”“赶紧写作业”“快呀,别磨蹭了”。
父母的一声声催促,把孩子逼得犹如惊慌失措的兔子,内心充满了压力和不安,父母却全然不顾。
4年前的我,就是一个整天催孩子的妈妈,那时女儿上二年级,孩子的每一天,都是随着我的一声“快点起床”开始,到“快点睡觉”结束。
我总觉得女儿干什么都太慢,听到别的孩子作业完成了,已经超前学习了,我就着急、焦虑。
然后不停地催孩子快点,可越催孩子越慢,我甚至怀疑孩子是故意对着和我干。
有一次,我和孩子班主任谈到孩子的情况,老师对我说:“她还是个孩子,慢慢来,养孩子的过程其实就像牵着一只蜗牛散步,要有耐心。”
我不由地想起作家张文亮的《牵着一只蜗牛去散步》一书中有一句话:
上帝给我一个任务,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他总是爬那么一点点,我催他,我唬他,我责备他。
蜗牛用抱歉的眼光看着我,仿佛说人家已经尽力了,我拉他,我扯他,甚至踢他,蜗牛受了伤,它流着汗,喘着气,往前爬……
女儿就像这只蜗牛,她那么努力,我却不停地伤害着她。
我释然,孩子的天性就是磨蹭,那是她们在寻找自己的成长节奏,父母越心急,孩子节奏越乱。
催促与对抗只会消耗情感账户,等待与陪伴才能存储爱。
此后,我不再事事为孩子代劳,而是教孩子分解任务,把大任务分解成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的小任务。
然后放手让孩子自己支配时间,完不成后果自己承担。
还教孩子学会用“统筹方法”,在洗脸刷牙时听自己喜欢的音频故事,可以一边洗脚一边看漫画书。
我不再盯着孩子的错误不放,而是用鼓励的眼神肯定她每次努力改正的态度。
法国思想家蒙田曾说:
“最大的自由孕育最强的自律。”
一个孩子对自己生活有了支配感时,他内心就有了从未有过的自由,反而会更加自律。
当孩子从父母的目光中读懂了“我相信你”,他眼里的慌乱会变成笃定,脚下的踉跄会化作向前的力量。
父母往后退半步,孩子往前进一步,留出空间给对方,催促变成了等待,对抗化为了默契。
当彼此呼吸都顺畅了,孩子那些拧巴的叛逆也就不知不觉就融化了。
来源:视觉中国
允许孩子在自己主场“打怪”,予他爱与肯定
彭凯平教授在《孩子的品格》中写道:
“青春期不是亲子关系的终点站,而是从单向权威转向双向合作的重要阶段。”
所谓孩子叛逆,就是孩子想当大人,大人不让孩子当大人的斗争。
如果你对孩子肝脑涂地地付出,孩子却怼天怼地时,他真正想说的是:“请用我需要的姿势来爱我。”
12岁博主@西瓜少年 说,他说自己有青春期,但没有叛逆期,因为他有一个“允许孩子做自己”的妈妈。
西瓜说,小时候过生日时被妈妈揍了一顿,原因是妈妈想在他过生日那天去吃大餐,而西瓜就是不去,妈妈觉得他太执拗,一气之下把他屁股都打肿了。
当时西瓜哭着对妈妈说:“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的,你想去吃大餐你去吃呀,我就想待在房间里。”
最终,西瓜妈妈还是服软了,她对儿子说:“儿子,你放心,以后你人生所有的决定都由你自己做。”
西瓜妈妈言出必行,自那以后,西瓜生活中的各种事情皆由自己决定,小到穿衣吃饭,大到管理钱财、择校。
如今的西瓜全网粉丝超过50万,视频中的他随性、松弛、阳光自信,他还坦言,自己没啥好叛逆的,因为可以在自己的主场做主。
其实想想也是,孩子有了父母的爱和支持,在生活中想干啥都能按自己的想法去干,也就没啥可对抗的了。
人生就是一场游戏,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就如同游戏中的关卡。
游戏没有关卡就失去了吸引力,同样,孩子的人生如果时时被父母安排指挥得一马平川,孩子就会失去挑战生活的热情和动力。
唯有让他们在自己的主场升级打怪,才能激发出潜能,释放出内心的能量,而父母能做的就是支持和引导孩子,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
正如火种计划发起人阿星老师所说的:
“唯有爱与肯定是孩子行走世界的底气。”
无条件的爱和肯定,就像阳光一样,无论孩子身处何境,他都能感受到温暖和光明。
当孩子感觉到被爱和关注,就有了安全感,那么他就不再需要用叛逆的方式引起父母的注意,而是配合父母,也更加愿意分享自己的内心世界。
孩子也会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在困难中不断成长,最终会成为有能力,有自信面对世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