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微博有个热搜,#教育部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体检#,引发热议。
教育部如此动作,看似突然却也有据可依。
有资料显示,2020年我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达24.6%,重度抑郁达7.4%。如此数据,让不少父母心惊不已。
儿童教育专家 安德森博士提醒家长: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仅只局限在特长、智力上面的增长,更要注重培养他们的心理素质。
作为预防并抵抗抑郁的武器,乐观的性格对孩子来说至关重要!
乐观可以滋养孩子身体和心灵
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在《如何养出乐观的孩子》一书中写道:
“乐观不但是优秀的性格特征,还能使人对生活中的苦难产生心理免疫力。”
一个乐观的孩子,即使遇到再多坎坷,都能淡然以对,立于不败之中。
河北高考状元庞众望就是最好的证明。
他从小生活贫困,由姥姥姥爷拉扯长大,母亲瘫痪在床,父亲精神分裂。
虽然历经磨难,但这个乐观积极的男孩从来不抱怨自己的生活,努力学习,脸上也总是挂着阳光般的微笑。
他曾在日记里写道:
“既然苦难选择了你,你可以把背影留给苦难,把笑容交给阳光。”
从清苦农村走向清华这所象牙塔,乐观的性格与积极的态度对庞众望的影响,可见一斑。
更重要的是,乐观的性格不仅对于孩子内心有滋养,对孩子的身体也有影响。
调查研究研究显示:
乐观的情绪,能够提高人的大脑及整个神经系统的活力,使体内各器官的活动协调一致,从而有助于充分发挥整个机能的潜能,有益于健康和工作效率的提高。
相反,悲观的情绪可能使人的整个心理活动失去平衡,对人的身心健康都可能造成严重不良影响。
值得庆幸的是,乐观的性格是可以培养的。
早期诱发理论认为,人的性格是在后天环境中逐步形成的。通过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可以逐步建立,消极悲观的也可以逐渐改变。
想让孩子成为积极乐观的小精灵,家长们不妨试试这些方法。
保持密切的交流沟通
父母要随时去关注孩子的状态。
孩子在成长阶段,生理和心理总是会发生一系列的改变,而这些变化通常是隐秘而细微的。
以青春期的孩子为例,处于这一节点的孩子自我意识加速萌发,很多思想和习惯都会面临颠覆性的改变,当与外界对冲过于激烈时,孩子就容易陷入心理困境。
有些会表现出情绪低落,或者是焦虑担忧害怕,如考试、发言、上学、参加社交活动等,上课注意力不能集中,完成作业困难,学习成绩明显下降或一直低下等等。
这时候就需要父母擦亮眼睛,当发现孩子长时间寡言或者消沉的时候,提高警惕,多关注孩子心理变化。
无论工作有多忙,都要抽出时间与孩子交流,听听孩子内心的想法。
尤其是孩子向你倾诉他的问题与困扰时,父母切记不要说风凉话,一定要多使用正面的语言给予孩子肯定。
重点就是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心与呵护,只有满足了孩子的情感需求,才能促进孩子拥有健康乐观的心理状态。
不要过度控制孩子
很多孩子表现得闷闷不乐,或者畏难悲观,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们认为自己不自由。
有些父母因为过度关爱孩子,所以总是习惯性地替他们决定,盲目地包办孩子的大小事务。
如此剥夺孩子的选择权与自主权,便容易让孩子陷入抑郁之中。
在热播剧《加油妈妈》中,女强人苏青为了让儿子小夫成才,一直采用强硬教育模式。
事事周密规划,严格控制孩子的精神和行为,丝毫不允许越界。
在这样的高压环境下,小夫变得颓丧,自暴自弃,最终与母亲苏青闹翻,母子离心。
这也给家长们提了个醒:
花朵喜欢在温暖舒适的环境下绽放,正如我们的孩子,也需要在父母尊重、理解的氛围里成长。
真正聪明的父母,都懂得把选择权适当地交给孩子,让他们自己决定想要的东西和想做的事情。
有了充分的选择权,孩子才会感到轻松自信,向上乐观。
营造积极的家庭氛围
孩子的成长环境是家庭,陶冶孩子性格、情操天赋的土壤也是家庭。
在家庭里面,首先需要父母做一个积极向上的人,为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
尤其要注意的一点是,父母不要把工作的负面情绪带回家,不把与伴侣的矛盾纠纷传递给孩子。
之前有过一个新闻:贵州一位妈妈因与丈夫的家庭矛盾,一气之下带着7岁儿子爬上楼顶轻生。
虽然后面被成功救下,俩人身体并无大碍,但孩子的精神状态却变得不稳定,需要专业心理治疗。
由此可见,如果父母不能恰当处理负面情绪,那么带给孩子的不仅是痛苦,还有一生无法抹灭的阴影。
反之,如果父母在面对困境、挫折时,能保持细心乐观的精神,那么孩子也会在潜移默化间受到影响。当他们再碰到类似情况,也能从容乐观面对。
马克吐温有句名言:
“一个乐观主义者,即使处于一无所有的境地,也能找到通向幸福之路。”
生活中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没有谁能够永远保持轻松愉快。
但积极的孩子却能在面对这些问题与难关时,坦然处之。
培养孩子的乐观性格,让孩子淡定地面对每一次不如意,用灿烂的笑容迎接每一个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