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知识网 中意知识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常用知识 »

原创 宋徽宗的建中之政,差点能挽救北宋!

历史开讲

1100年,支持新法的宋哲宗去世了,这位年仅25岁的皇帝在位时经历了动荡的政治岁月。初期被高太后操控朝政长达8年,18岁开始亲政后,他展现了与其年纪不符的政治智慧。赵佶迅速整顿朝政,罢黜了司马光,严惩了苏轼、苏辙等旧党成员,并将他们流放岭南。同时,他恢复了王安石的改革措施,重新启用了保甲法、免役法、青苗法等,这些措施有效地加强了国力,并多次发动军事行动对抗西夏,迫使其向宋朝求和。然而,这位能力卓越的年轻皇帝未能享受长久的统治,年仅25岁便早逝,留下了许多未解的谜团与无限的遐想。

当时的紧迫问题是:谁能继位成为大宋的皇帝?时任宰相曾布和太后最终把目光锁定在了一位天才身上,这位天才从某种意义上改变了大宋甚至是中华民族的历史走向。这位人物便是赵佶,或许大家更熟悉他的另一个名字——宋徽宗。

由于宋哲宗早逝且没有留下子嗣,下一任皇帝只能从哲宗的兄弟中选出。宰相章惇提出了两位候选人,一个是哲宗的同母弟赵似(简王),另一个是长弟赵佖(申王)。然而,向太后认为申王赵佖眼疾严重,认为应立次弟赵佶为帝。章惇对此提出了异议,但向太后坚持认为赵佶仁孝且具有福相,应该继位。赵佶与向太后的关系较好,经常前往向太后那里探望,赢得了不少欢心。最终,向太后的意见得到了支持,曾布也支持了这一决定。于是,赵佶成为了新的皇帝,向太后垂帘听政一年,宋朝的命运走到了一个关键的转折点。

徽宗即位后,胸怀大志,他希望能够缓和朝中两党之间的冲突。两党分别以司马光为代表的旧党和王安石为代表的新党为主,虽然这两位已去世,但两派的矛盾并未得到缓解,反而愈加激烈。在宋哲宗时期,两党之间的斗争达到了顶峰。旧党曾在高太后的支持下迅速占领了朝廷,废除了新法,而后新党在宋哲宗的支持下反攻,并恢复了改革。两党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依然剑拔弩张,未见休战。

此时朝廷的局势可大致分为三派:一派是由章惇、蔡卞、蔡京等新党领袖主导,他们坚持延续王安石的改革,实力最为强大,掌握了实权;另一派是以曾布、陆佃为首的温和派,他们主张调停,致力于实现政权平稳过渡,虽未如新党强大,但获得了徽宗和向太后的支持;最后是以韩忠彦、曾肇为首的旧党,他们主张起用元祐时期的忠诚官员,贬斥新党的小人。

在这种复杂局势下,宋徽宗选择了温和派的主张,任命曾布为宰相,着手处理朝中纷争。徽宗即位初期,政局动荡不安,亟需团结和安抚各方力量,以确保权力的平稳过渡。徽宗下令大赦天下,曾布提议召回被流放至岭南的旧党成员,如苏轼和苏辙等人,作为缓解矛盾的一步。面对这一举措,尽管新党中的章悖、蔡卞等人有所异议,但也未能阻止这一计划的执行。旧党领袖范纯仁等人纷纷北归,恢复了与旧党之间的联系。与此同时,徽宗还开始了对旧党和新党官员的调整。

然而,尽管这些措施在当时被视为调和两党的努力,但其效果并不如预期那般理想。新旧两党因历时长久的冲突,已积累了深厚的仇恨和怀疑,而这并不是短时间内能够解决的。曾布在内心倾向于新党,在给弟弟的信中,曾布提到,旧党并未理解前朝的变法,并且不顾及皇帝的意愿,固守旧法。而他的弟弟曾肇则认为“调和政策”实际上隐藏着巨大的危险,他认为阻碍政局稳定的根本原因是以蔡卞和章惇为代表的新党成员。如果不在自己升任宰相时加强对旧党的支持,日后必定遭到新党的报复,威胁整个家族。

曾布认为,他能保持中立并不偏向任何一党,才能避免未来被对立党派报复,但事实证明,情况并未如曾布所愿。随着时间的推移,徽宗亲自下诏,提出要用人看重的是德行和治国能力,而非其党派背景,希冀消除党派间的敌意,团结朝廷。然而,旧党并未能接受徽宗亲近新党的做法,并对其深感不满。曾布的弟弟曾肇向徽宗直言,消除两党矛盾并不意味着可以任由新党中的“小人”继续执政,因为一旦这些“小人”掌权,将很难再摆脱。

随着局势的进一步发展,朝廷两党的冲突变得更加不可调和,曾布“建中之政”的调和政策也最终失败了。在1101年,向太后的去世成为了政治局势的分水岭,徽宗的权力逐渐不受制约,朝中派系斗争愈加激烈。

徽宗在继位后迅速改变了政策倾向,改年号为“崇宁”,表达了对新法的支持。新党势力逐渐掌控了朝政,而曾布及其代表的温和派则逐渐被边缘化。在新的政治格局中,蔡京迅速回归朝廷并迅速上位,最终成为宰相,彻底打破了曾布为调和两党而做出的努力。蔡京的回归意味着旧党的彻底失败,也标志着“建中之政”的失败,北宋政治局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蔡京的上台进一步推动了新法的全面实施,社会动荡加剧,国家财政逐渐亏空,百姓疾苦。最终,这一切为北宋的灭亡埋下了深深的隐患。而曾布及其家族,也因“建中之政”的失败而迅速衰落,曾布一家的荣光随之黯淡。

崇宁三年,曾布的家族成员名列“元祐党籍”,使得曾氏家族的后继陷入困境。曾布一生的政治事业在“建中之政”的失败中彻底告终,整个家族的命运与他的沉浮紧密相连。最终,大宋的命运随着宋徽宗和蔡京的权力运作而驶向无法挽回的深渊。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知识网 » 原创 宋徽宗的建中之政,差点能挽救北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