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知识网 中意知识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常用知识 »

原创 古代打仗,为什么一定要打下城池?绕过去不行吗?专家:绕了就死

在阅读本文前,请各位朋友点击关注,感谢大家的支持与厚爱。

信息来源:《旧唐书》东夷传《史记》

文丨S1mple

编辑丨S1mple

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纵观战争史,尤其是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最为惨烈和血腥的莫过于攻城战。攻城战的残酷性,可以说在所有战争形式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甚至在《孙子兵法》里,攻城战被明确视为下策,且一旦开启,攻城方往往需要付出极为惨重的代价。

可能有些人会感到疑惑,既然攻城战如此艰难,为何不绕过城池,寻找其他路径呢?毕竟,虽然古代的城池规模不小,但也并非没有其他的通路可以选择。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简单,绕道的代价往往比正面攻城更加昂贵。为了深入理解为何古人常常要选择攻城,我们首先要分析古代城池的战略意义。

古代城池的建设大多依水而建,既为了满足城内居民的日常生活需要,也因为水道常常是战争中至关重要的运输路线。城池依山而建或者选址于险要关口也是常见的战略设计。例如,“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防守地形就是为了确保敌军难以攻破。而古代许多著名城池正是建立在这些战略位置上,能够对敌军形成严密的屏障。

徐州、襄阳和汉中等地便是历史上几大重要的战略要地。徐州,作为苏、鲁、豫、皖、冀五省交界之地,是一个兵家必争之地。它不仅位于丹水与泗水交汇处,黄河与淮河的水网交错之地,而且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无论是历史上的大战还是战役,徐州始终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襄阳同样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防线,地处汉江中游,连接鄂、豫、渝、陕四地,是华中地区的交通枢纽。即使到了现代,襄阳依然是铁路运输的重要节点。在古代,它作为兵家必争之地,具有无可比拟的战略地位。

汉中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而闻名,被称为“秦之咽喉”、“蜀之门户”。三国时期,刘备对汉中的重视程度几乎到了极致,因为它既是蜀地的防线,也是北方势力入侵蜀地的通道。如果汉中失守,刘备的蜀汉政权恐怕难以维系。由此可见,城池的战略意义不言而喻。

那么,为什么在这些地方,必须通过攻城而非绕行呢?这就要从攻城的困难性谈起。古代的攻城战,不仅意味着直接面对防守的城池,还意味着攻方往往要付出数倍于守方的代价。古代的城墙设计无不考虑到了如何让守军在防守时占据更有利的地形,攻城方的付出自然也是难以想象的。虽然古代的兵力庞大,实际能参与战斗的精锐部队往往并不足多,其余的辅助部队大多缺乏充分的训练。

尽管如此,鲜有将领愿意绕道而行,直接攻击敌方要塞。原因就在于“孤军深入”这一兵家大忌。如果选择绕道而行,忽略城池的防守,很有可能遭遇被敌军从两侧夹击的险境。因为古代的通信手段极为落后,战场上的信息滞后可能导致指挥官无法及时调动兵力应对突发情况。而这种疏忽,往往会导致整个战局的崩溃。

此外,古代战争的目的之一便是通过扩张领土,获取资源,以支撑更强大的军队。一个重要的城市不仅能为军队提供及时的粮草补给,还能为后续的军事行动提供便利。攻占这些城池,意味着为未来的进攻铺平道路。而且,这些城市往往有着战略纵深,即便撤退时也能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相比之下,绕道而行往往需要付出更高的代价,无法确保战事的顺利进行。

历史上不乏攻城战中的英雄人物,陈庆之便是其中之一。虽然他所处的南朝时期相比其他盛世的将领更为低调,但他的军事才能无疑是卓越的。他在历次攻城战中所展现出的超凡能力,至今被人们传颂。陈庆之的成功,在于他能够以极少的代价取得城池,打破敌人的防线,并为大军提供所需的补给。

最后,必须认识到,古代的交通条件极为艰苦。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往往需要数月时间,即便是走官道。如果选择绕道而行,走那些鲜有人走的道路,消耗的时间与资源将是巨大的。古代的兵员并非都经过严格训练,后勤保障更是决定战争成败的关键。没有充足的粮草补给,战斗力的维持和继续进攻就无从谈起。因此,尽管攻城战带来的损失巨大,但它所带来的战略优势以及后续行动的便利,往往是无法绕开的必要条件。

攻城虽痛,但其战略意义和后续的战略纵深,让其成为战争中的关键一环。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知识网 » 原创 古代打仗,为什么一定要打下城池?绕过去不行吗?专家:绕了就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