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心身医学科主治医师 丁一芸
在关于青春的纪念手册中,“大学生”这个词如同闪耀的星光,带着希望与梦想。然而,在这充满期待的成长旅程中,也有内心波澜起伏,暗流涌动。每年5月25日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日,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内心深处那些需要被关注、被呵护的角落,提醒着每一位学子:心理健康,是青春绽放的基石,是走向美好未来的保障。
试想一下,在精进学业的过程中,你是否因为压力、就业、人际关系、感情等面对紧张、焦虑、抑郁等情绪,这并非个例。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2022年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对8万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大学生焦虑风险45.28%,抑郁风险21.48%。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个亟待被倾听、被理解的心灵。
大学生的成长不仅是知识理论和技术层面的,也包括人格的成长。面对压力或情绪问题,向外倾诉,寻求资源或支持是积极的方向;而同时,向内求,通过自我觉察,提升心理韧性也很重要。儒家经典《孟子》中提到:莫向外求,但从心觅,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强调人应注重内在修养与自我反思,通过内省实现自我提升与行动优化,这种向内探求的方式体现了对主体能动性的重视。
学着成长,在风暴中为自己撑伞,是面对逆境时实现自我控制,提升自我强度的核心能力。
一.心理韧性的底层逻辑:自我控制与自我强度
自我控制与自我强度是心理学中的两个概念,二者在个体心理调节和行为管理中扮演不同角色。
自我控制,指个体合理管理自身情绪和行为的能力,通过抑制冲动、延迟满足、调节行为来适应社会规范,属于执行功能的一部分,是一种短期的行为调节能力。
自我强度,指个体在协调内在和外部现实之间的冲突时,所表现出的心理弹性和适应能力,是一种长期的心理适应能力。自我强度高的人能够有效平衡内在冲动与社会要求,面对压力、应激事件时保持情绪稳定,同时灵活调整行为以应对变化。二者相互作用,互相促进,长期自我控制训练(如冥想)可以增强自我强度,而高自我强度更容易调动自我控制资源(因心理更稳定)。
二.如何提升自我强度和自我控制
提升自我强度和自我控制需要结合心理技巧、行为训练以及长期习惯的养成。
1.提升自我强度(心理弹性)
(1)处理内在冲突:平衡内心与现实
①培养现实检验能力:当感到焦虑或痛苦时,问自己:“我的感受是源于现实,还是过度关注?”“哪些因素是不可控的?”
②接纳矛盾而非对抗:允许自己存在复杂情绪(如既想休息又怕落后),用日记梳理冲突根源。
(2)培养成长型思维:
将失败视为反馈而非定义,例如:“这次搞砸了,但我学到了如何改进”。
2.提升自我控制(行为管理)
(1)训练延迟满足:从短时延迟开始,例如:想吃零食等待10分钟后再决定;想发脾气前先数到30;逐步延长等待时间,强化“忍耐-收益”的关联。
(2)目标拆解与反馈
设定明确目标,从最小行动开始,如“每天早起1小时”“运动半小时”,降低启动阻力。同时,记录每日进展,形成视觉化成果,完成目标可适当给予奖励。
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日不仅是一个特殊的日子,更是一种生活态度。愿每位学子在追逐梦想的路上,不忘呵护心灵——因为爱自己,才是终身幸福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