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知识网 中意知识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常用知识 »

为什么得了结直肠癌?结直肠癌给了4个“提示”,可惜都没重视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很多人确诊的时候已经晚了。不是没有预兆,是不当回事。

那些以为是小毛病的变化,其实是身体发出的信号,只不过没人愿意细看。

说到底,结直肠癌不是突然冒出来的东西,它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从肠道内环境的失衡,到局部细胞变异,每个阶段身体都在提醒,只是被忽略了。

有人总以为这病是老年人的事,但最近五年里,40岁以下确诊的比例在慢慢上升。

美国癌症学会的数据显示,1990年出生的人相比1950年出生的人,患结直肠癌的风险增加了两倍多。

中国的数据也在变化,不光是城市人口,农村人群的发病率也在涨。说明这事不光跟年纪有关系,生活方式才是关键点。

排便习惯变了,大多数人会先怀疑吃坏了东西。拉得多、拉得急、次数多或者总拉不干净,这些都太常见,以至于很少人会往癌这事上联想。

但这个症状如果持续超过三周,不管怎么调整饮食都不改善,那就不是普通的肠炎了。肠道内有肿块或者息肉时,会影响局部神经传导,导致便意紊乱。

这时候的问题不在便里,在肠壁里。上海一项覆盖超过3000例早期结直肠癌的临床观察里,超过48%的患者在发病前三个月就出现排便异常,只是没人认真对待。

还有出血。血量不多,不痛,颜色偏暗,有人以为是痔疮。可肠癌的出血多数是慢性的,血液混在粪便里,不容易被肉眼发现。

很多人以为只要不是鲜红就没事,错得离谱。右侧结肠癌出血一般是深红甚至黑色,混在粪便深处,看起来像颜色深了一点而已。

深圳某三甲医院做过数据统计,95%的右半结肠癌在确诊前都有隐血阳性的表现,但因为不痛,也没明显出血,基本被忽略。

这里面一个很大的误区是“疼才是病”,但癌细胞不会在早期就制造剧烈疼痛,那是后期压迫神经才有的表现。

还有个特别被轻视的提示是体重变化。没节食,没刻意运动,体重却一直掉。很多人以为是代谢变好了,但事实可能是肿瘤在抢营养。

癌细胞分裂速度快,需要更多葡萄糖和蛋白质。正常细胞被抢资源,整个身体进入消耗状态。

这时候不是健康,是预警。尤其是肚子变平了,但人却越来越疲倦,那更不正常。

但真正让人意外的是,还有一个信号几乎没人拿来和结直肠癌联系起来,那就是“睡不好”。听上去不相干,但研究开始在这方面找到了联系。

2022年发表于《美国胃肠病学杂志》的一个研究跟踪了超过9万人,发现睡眠质量差、睡眠时间不足或昼夜节律紊乱人群中,结直肠癌的发病率明显更高。

这背后涉及到褪黑素水平下降和肠道免疫屏障功能受损。肠道上皮细胞的修复主要发生在深度睡眠阶段。

如果长时间缺乏这种修复,局部的微炎症状态会一直存在,黏膜就容易变薄、受损,给癌前病变提供机会。

很多人习惯了晚睡,觉得熬夜不是什么大事。但肠道的排毒功能是昼夜节律控制的,夜里1点到3点之间是肝胆系统最活跃的时候,这时候血流本该集中到内脏支持解毒和修复。

但人在刷手机、思维活跃、肾上腺激素高,血流全在大脑,肠道得不到足够的支持,功能越来越弱。一次两次没关系,但长期就是个系统性问题。

另外一点没人说,是长年吃保健品的人,尤其是无节制吃高剂量维生素C、E这类“抗氧化剂”的人,其实反而可能更危险。

2017年一项瑞典团队主导的临床实验发现,在某些高风险人群中,高剂量抗氧化剂反而促进了癌前病变的发展。

这背后的原因很直接,氧化本来是人体用来清理异常细胞的一种方式,抗氧化剂把这个过程压住,反而让坏细胞活得更久。

这听起来像在说反话。但现实就是,有些所谓健康习惯,在特定人群中反而可能变成“促癌因子”。这也是为什么科学研究一直强调精准营养,反对一刀切的补充。

有人也许会问:是不是基因才决定了一切?家里没人得这个病,就不会有问题?

这恰恰是另一个误区。结直肠癌中,大概只有5%-10%和家族遗传明确相关,大多数都是环境因素诱发的。

饮食结构、运动频率、睡眠质量、肠道菌群状态,这些因素叠加作用,影响了局部免疫功能和细胞修复能力。没有人能完全躲开,只能减少机会。

在一些人群中,常年摄入过多红肉和加工肉制品是个主要风险点。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早在2015年就把加工肉列为1类致癌物。

一项涉及十多个国家、超过50万人的前瞻性队列研究明确指出,每天摄入超过50克加工肉制品的人群,结直肠癌风险提高18%以上。

这不是说吃一口香肠就出事,而是长期高频次摄入,加上缺乏纤维素、饮水少、运动不足,肠道蠕动慢,致癌物滞留时间长,才是问题根源。

部分高发地区的人群体检数据中,缺铁性贫血的比例也高得不正常。这不是营养不良,而是长期微出血的结果。

尤其是女性患者,常被误认为是妇科问题而延误诊断。有的病人是等到低血红蛋白症状严重了,才查出原来是结肠里有肿瘤。

这一切都说明,结直肠癌没那么隐形,是日常生活中各种小异常的总和。身体不是不提醒,是人太容易忽略。它给的信号都在那,只是没人认真去听。

那问题来了,既然很多信号都藏在“正常波动”里,那有没有一类症状,本来被当作心理问题看待,但其实可能是癌前状态在作祟?有没有人从“心情不好”中漏掉了肠道的危险?

长时间情绪低落、不明原因焦虑、食欲下降,这些常常被归为心理状态。但肠道和大脑之间有直接通路,叫肠脑轴。

肠道菌群状态对神经递质的分泌有直接影响,特别是血清素。90%以上的血清素在肠道合成,不是大脑。

肠道环境紊乱会导致神经信号传导异常,人就容易情绪低迷。多个研究都指出,肠道微生态失衡人群中,情绪障碍发生率高得惊人。

这种状态长期持续,对肠壁造成压力,免疫细胞会一直处于激活状态,加速局部慢性炎症,这正是癌变土壤。

人不是分开的器官在运转,而是一整套系统在互动,任何系统出错,都会有交叉信号。谁先读懂这个信号,谁就掌握主动。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玫瑰][玫瑰][玫瑰]

参考资料

[1]支海宁,尹慧君.结直肠癌的早期干预方式[J].开卷有益-求医问药,2025,(02):36-37.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知识网 » 为什么得了结直肠癌?结直肠癌给了4个“提示”,可惜都没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