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管癌放疗后有后遗症吗?有哪些?胆管癌作为一种恶性肿瘤,其治疗过程往往伴随着一系列的挑战,其中放疗作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虽然能有效杀灭或抑制肿瘤细胞,但也可能引发一系列后遗症。
胆管癌放疗后,患者可能会遭遇多种后遗症。放射性皮炎是放疗后常见的皮肤反应,由于电离辐射导致皮肤细胞DNA损伤,患者会出现红斑、水肿、瘙痒、脱屑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可能出现溃疡或坏死。此外,放疗还可能导致患者全身性的功能紊乱和失调,如精神不振、食欲下降、身体衰弱、疲累乏力等。这些症状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进一步影响治疗效果。
面对放疗带来的后遗症,中医展现出其独特的优势。中医抗癌治疗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旨在通过调整人体内环境的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在胆管癌的治疗中,中医可以采取多种方法缓解放疗后的不适症状。
一方面,中药可以通过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功效,有效缓解放疗引起的热邪症状和血瘀状态。例如,使用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等清热解毒药物,可以对抗肿瘤的生长,同时缓解放疗后的炎症反应。另一方面,中医注重扶正祛邪,通过增强患者的免疫力,提高其对放疗的耐受性和治疗效果。人参、党参等扶正类药物能够增强人体抗病能力,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放疗带来的挑战。
中医治疗胆管癌不仅关注症状的缓解,更注重从源头上调整患者的体质,预防疾病的复发和转移。中医强调“治未病”,即在疾病尚未发生或尚未加重之前,通过调理身体,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这一理念在胆管癌的抗癌治疗中尤为重要,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管理疾病,提高生活质量。
中医采取“祛邪扶正”的论治策略,针对病邪局限,采取根治性手术或放疗“祛邪”,以补益气血或健脾补肾为主要治法,促进放疗后快速康复,减少复发。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袁氏中医肿瘤疗法”保护单位、“郑州袁氏中医三联平衡疗法学术流派”建设单位、“郑州市基层中医传承特色疗法工作室”项目首批唯一中医肿瘤医院,始终专注在中医肿瘤专家袁希福“三联平衡”理论指导下开展中医防癌抗癌,在临证中,其实质内涵就是,抓住癌症患者的关键病机——“虚”、“瘀”、“毒”并统筹兼顾,采取扶元气、消痰瘀、攻癌毒三大对策,以修复五脏六腑生理功能,促使气血调和,正气生发,以此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生存期和生存质量,累计诊疗患者超20万人次。
非遗“袁氏中医肿瘤疗法”始于嘉庆辛酉年(公元1801年),传承距今已历八代两百余年,凝聚着袁氏中医世家历代先祖临床实践的智慧结晶。在袁氏先祖历代承传的珍贵秘本《袁世医方》中,详细记载了“袁氏中医肿瘤疗法”的核心理论与用药精髓。涵盖中医内、外、妇、儿各科,以及实践临床的大量内外治方药、制作技艺,剂型包括汤、丸、散、膏、丹,以及药酒、药膳、药茶、药醋、药粥、药饼等食疗方,多达190余首,形成了一套系统而独特的中医肿瘤诊疗体系。
中医肿瘤专家袁希福治疗胆管癌真实案例分享:
李某某,男,胆管癌,2017年4月18日初诊,河南省平顶山汝州市人
2017年4月患者确诊胆管癌,门脉左支癌栓形成。据家属介绍:“曾到省人民医院寻医,被告知‘肝胆里面全是癌细胞,难治’,后咨询手术,发现以前腰椎间盘突出手术,背上有六个钉,必须拔钉才能手术,于是未做。”家属到上海肝胆医院咨询,被告知“生存期恐不足三个月”。后在2017年4月18日到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取药治疗。自诉服药后,不咋疼了,也不发烧了,脸也不怎么黄了。继续服药后,2017年7月10日复查彩超显示:占位病灶从原先约2.9cm缩小到1.2cm。2017年11月患者复查发现:未见肿瘤,肝内胆管,肝外胆管未见明显异常。自此患者基本恢复,未再用药。2019年7月26日患者到希福医院复诊,未诉不适,表示是来与袁希福老中医叙旧。到2022年3月份,患者近况稳定,曾介绍前单位同事复诊。
胆管癌放疗后确实存在一系列后遗症,但通过合理的中医治疗,可以有效缓解这些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治疗胆管癌不仅关注症状的缓解,更注重从整体上调整患者的体质,预防疾病的复发和转移。因此,在胆管癌的治疗过程中,中医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