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备受关注
《2023年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报告》显示
“超40%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
其中焦虑、抑郁、人际关系敏感等问题
尤为突出
5月25日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日”
“5·25”谐音“我爱我”
倡导年轻人
学会关爱自我、接纳自我
本期嘉宾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浦江医院
闵行区精神卫生中心老年精神科病房主任
精神科副主任医师中级心理治疗师 丁燕
根据近年来的一些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方面,大部分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他们积极向上、充满活力,能够较好地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正视存在的问题,在接诊的大学生患者中,约30%因学业压力、未来迷茫而就诊;另有20%因人际关系冲突或情感问题引发情绪障碍等等。更令人担忧的是,许多学生对心理问题存在病耻感,导致就诊延迟甚至恶化。
这些心理问题在大学生群体中高发
学业焦虑:表现为失眠、注意力不集中、自我否定,甚至因挂科或考研失利引发急性焦虑发作。
人际关系敏感:比如宿舍矛盾、社交恐惧,部分学生因“害怕被评价”而长期独来独往,有人会因“被孤立感”长期情绪低落。
自我认同危机:对“我是谁”“我要成为怎样的人”感到迷茫,伴随空虚感和无意义感。
就业压力:以2024年数据分析,2024年高校毕业生达1179万,面对“内卷”和不确定的未来,部分学生会陷入“躺平又焦虑”的矛盾状态。情感困惑与自我价值迷失:恋爱失败后自我否定,如某女生因失恋出现“我不值得被爱”的认知偏差,进而影响学业和社交。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背后的深层原因
社会因素:激烈的竞争环境和社交媒体带来的“同辈压力”,比如看到他人光鲜的生活而产生自我贬低等等。
家庭因素:部分家长过度强调“成功”,忽视情感支持,导致孩子遇挫时缺乏心理缓冲。也有的家庭父母过度控制或情感忽视导致学生缺乏安全感,如一项数据表明被家庭情感忽视的孩子抑郁风险高出40.1%。
个体因素:大学生正处于心理断乳期,但很多人缺乏情绪管理技能,比如不会表达需求、不懂合理拒绝。从生物学角度分析大脑前额叶皮质到25岁才完全成熟,导致情绪管理能力不足,易陷入“冲动—后悔”循环。
面对这些困扰,大学生该如何自救?
1.对于学业压力,大学生要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避免过度劳累和紧张。同时,要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当参加一些自己喜欢的活动,增强自己的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此外,还可以通过运动、听音乐、看电影等方式来转移注意力,缓解焦虑情绪。
2.对于焦虑抑郁情绪,寻找一个合适的倾诉对象,心理疏泄是缓解焦虑抑郁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向身边的老师、同学、朋友倾诉,也可以到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
3.在人际关系方面,大学生需要学会一些人际交往技巧。学会倾听,尊重他人的意见和感受;要学会表达,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要学会换位思考,理解他人的难处和苦衷。同时,要树立正确的交友观,不要过于在意他人的评价,不要盲目攀比,要以真诚、友善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个人。
4.大学生学习及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特别强,那就学习一些心理学的理论,通过自我教育、自我提升来增强自己的心理素质。也可以参加一些心理健康讲座和培训,提高自己的心理调适能力和应对能力。总之,要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积极主动地去解决心理问题。
5.还是承接前面所提到的“病耻感”。当察觉到自己心理问题自我通过各种方式方法无法调适,陷入不可自拔的情况下,要勇敢地面对,寻求专业心理或精神科医师的帮助。讳疾忌医只会让自己的心理问题越来越糟糕。
心理健康不是“永远快乐”,而是能与各种情绪和平共处。记住:你不需要完美,只需要完整;求助不是脆弱,而是智慧;此刻的迷茫,终将成为照亮前路的星光;愿你们在爱他人之前,先学会温柔地爱自己。
记者:汪婷婷
编辑:岳顺顺
初审:赵若楠
复审:何婷婷
终审:徐雷冰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