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在端午节来临之际,莲湖区长安心理辅导中心联合西安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志愿者站,为青年路街道青二社区蓝精灵儿童服务站的30余名小朋友带来了一堂非遗体验课。
“小朋友们快看,这根薄如蝉翼的竹篾,承载着中国几千年的智慧。”课堂上,来自西安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的大二学生吕文轩,拿起一根根色彩各异的竹篾讲述着。作为本次活动的主讲志愿者,她通过多媒体课件与实物展示相结合的方式,将非遗竹编的历史脉络生动呈现。
据介绍,竹编工艺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历经千年演化,形成了起底、编织、锁口三大核心工序,穿插着插、穿、削等36种传统技法。2008年,这项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实践环节中,志愿者们将预先处理的竹材分发给孩子们。这些经过选材、破竹、刮青、分篾、煮染等12道工序处理的竹篾,泛着淡雅的青草香气。“横向压二挑二,纵向间隔穿插……”在老师指导下,孩子们认真制作着。包边环节,孩子们发挥创意,用彩线在素色扇面上勾勒出粽子、龙舟等端午元素。看着自己动手制作的竹编团扇完工了,7岁的朵朵骄傲地说:“我要把这个‘小月亮’送给奶奶赶蚊子!”
长安心理辅导中心负责人雷春霜表示,儿童服务站的非遗手工课堂从原来的单个活动发展到今天的系列课堂,这和西安美院建立的合作伙伴关系是分不开的。双方将持续搭建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的桥梁,让非遗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培养孩子们的匠人精神。
文/图 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姚瑞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