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知道吗?
在我国,每年有200万人
因脑梗去世
相当于一个中型城市的人口
突然消失
可怕的是
每12秒就有1人突发脑梗
而且脑梗盯上越来越多年轻人
图源:热门微博截图
上述新闻中女生
由于手术及时清除血肿
语言功能现已逐步恢复
西安中医脑病医院
脑病七科主任洪登攀提醒
端午节前后
气候湿热
人体气血运行活跃
抓住关键时机
借助艾灸温通经络、祛湿散寒
对预防脑梗有一定帮助
那具体需要艾灸哪些部位?
有哪些注意事项?
洪登攀为大家科普
↓
端午时节特点
端,是“开端”的意思;午,在十二地支中属火,是阳气的极致。端午,意味着一年中阳气最旺的时候开始了。
端午前后气温升高、湿度增大,中医认为此时 “湿邪” 旺盛,易阻滞气血运行,而艾灸能通过温热刺激穴位,起到祛湿通络、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的作用。
图源:人工智能辅助生成
古人会将艾叶加工成“艾绒”,再用艾绒或其他药物放置在体表的穴位上烧灼温熨,借灸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温通气血,加强身体免疫力。
艾灸部位推荐
1
百会穴
头部 “制高点”,醒脑开窍
位置:位于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
图源:人工智能辅助生成
中医认为 “百会为诸阳之会”,艾灸此穴可升阳举陷、醒脑开窍、改善头部血液循环,缓解头晕、头痛等脑梗先兆症状。现代研究显示,刺激百会穴可能调节脑血管舒缩功能,降低脑缺血风险。
采用悬灸法,将艾条点燃后,距离皮肤约2-3厘米,以局部温热感向四周扩散为佳。
2
曲池穴
上肢 “清热要穴”,调和气血
位置: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图源:人工智能辅助生成
曲池穴属手阳明大肠经,艾灸可清热解表、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改善上肢麻木、乏力等症状,对预防脑梗后遗症也有帮助。
研究表明,刺激曲池穴可能调节血压、降低血液黏稠度,间接减少脑梗风险。
可采用温和灸,手持艾条对准穴位,缓慢回旋移动,避免烫伤。
3
足三里穴
下肢要穴,增强免疫
位置:在小腿前外侧,膝盖骨下缘下3寸(约4横指),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处。
图源:人工智能辅助生成
足三里是 “保健要穴”,艾灸可健脾和胃、补气养血、增强体质,从根本上改善气血运行,降低血管堵塞风险。现代研究发现,艾灸足三里能调节血脂、改善微循环,对心脑血管健康有益。
建议采用雀啄灸,艾条点燃后像鸟雀啄食一样上下移动,加强刺激感。
4
涌泉穴
足心最凹陷处
位置:在足底,屈足卷趾时足心最凹陷的地方。
图源:人工智能辅助生成
具有滋阴益肾、平肝熄风、醒脑开窍等作用。
艾灸涌泉穴可引火归元,使上炎的虚火下降,同时能促进下肢血液循环,改善脑部供血,缓解脑梗导致的头痛、头晕等症状,还能调节人体阴阳平衡,增强身体的自我调节能力,起到预防脑梗的作用。
艾灸注意事项
⭕ 禁忌人群:
✅急性心脑血管病发作期、高热、皮肤过敏或破溃者禁用。
✅孕妇、阴虚火旺(如口干舌燥、失眠多梦)者需谨慎,建议先咨询中医师。
⭕操作要点:
✅选择优质艾条(陈艾为佳),避免劣质艾条刺激皮肤。
✅艾灸时避开风口,注意保暖,结束后半小时内不要碰冷水、吹空调。
⭕日常调理:
✅艾灸仅为辅助手段,预防脑梗需结合健康生活方式,如低盐低脂饮食、适度运动(如散步、太极拳)、戒烟限酒、控制血压血糖等,要考虑个体体质差异。
✅若出现突发头痛、肢体麻木、言语不清等症状,需立即就医,切勿依赖艾灸延误治疗。
端午艾灸
是一种传统的养生方式
但需科学操作、辨证施灸
建议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进行
尤其对有基础疾病者
避免自行盲目操作
愿您借助端午时节养生
守护心脑血管健康!
科室简介
西中安医脑医病院脑病科七是国家医中重点专科病脑科、陕西省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脑病科,陕省西残疾人联会合肢体疾残康复基地,优病势种为中风病(脑梗死、脑出血)、眩晕、头痛、失眠等。学带科头人为陕省西名中医宋杰虎教授,后学备科带人头为洪登主攀任,业副务院长闫苍炳教授导指临床业务,邀请全国名老医中药专学家术继承指老导师韩祖成教授、陕省西人民医神院经内科主原任宋允章授教定期查房。2022年灞被桥区为评最美师医团队。以“守正创新、中西并重”为指导,运用中西医药、现代康复、传统康复、理疗等治疗,对脑梗死、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意识障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腔隙性脑梗死、脑动脉硬化、脑动脉狭窄、脑积水、构音障碍、脑外伤、脑瘤术后、脊髓损伤、 脑炎脑膜炎、癫痫、 老年痴呆、帕金森病及失眠、眩晕、头痛、三叉神经痛、面瘫等病经验丰富。总结出的中风病医护康整合疗法和刚柔相济醒脑开窍针刺法,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中风患者的康复体验。
科室拥有经颅多普勒TCD、视频脑电图、动态血压、重复经颅磁治疗仪、正中神经刺激仪、智能电子反馈治疗仪、痉挛肌治疗仪、蜡疗机、吞咽言语障碍治疗仪、中频脉冲治疗仪、呼吸机等诊断和治疗设备。
开展了刚柔相济醒脑开窍针刺法、中药贴敷、中药熏洗、督脉灸、火龙罐灸、葫芦灸、隔物灸、中药涂擦、耳穴压豆、手指点穴、平衡火罐、药物竹罐、三伏贴等13项中医特色突出的治疗方法。
第一时间看健康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