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知识网 中意知识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艺术生活 »

2025古诗词鉴赏:古诗词句子含义

#图文打卡计划#

古诗词句子含义

考点穿透

【题型问法】

1.诗的“×××”有什么含意?请简要分析。

2.结合全诗内容,谈谈你对画线句的理解。

3.“×××”句是广为流传的佳句,你会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引用它?请结合此句内容简要分析?

4.请简要赏析诗歌“×××”句的意蕴。

【题型分析】

句子含义,就是根据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句子的结构、句子的语气语调、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句子运用的表达方式等,结合句子在文中所处的位置,联系上下文,对句子本身的含义,或句子的语境义,或句子的隐含义,做出恰当的解释。文章结尾处的句子含义,往往涉及文章的主旨和中心及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句子含义题是中考古诗词阅读的一种常见题型,常以简答题的形式出现。

1. 句子含义题的命题原则及特点

(1)设题有规律:一般在文章的重点、疑难点等关键处设题。

2)答题有根据:一般依据文本探讨研究,而不是随心所欲,任意发挥。

3)思考有层次:要求考生从不同层面或角度做思考,文本中一般有提示性语句。

4)答案有限制:答案相对单一性,不会出现多样性答案,需要考生联系文本分析整合原文语句。

具体做法:

1)把握句子所处的位置。

2)读原文(仔细读)。

3)勾画关键词勾画出来的词语往往是名词、形容词、动词(由原句中的关键词词性决定)。

4)用勾画出的关键词去替换原句中需要解释的词语。

5)翻译。尽量保持原句语序,适当调整。

6)答案的主题是复述的内容即句子本身解读,应适量参照主要段落或全文的整体意旨来考虑,在文意文旨的语境中来探求核心文句的内涵。

有些地区中考模拟试题中,经常出现“带有手法的句子含义题”,如找一个含有明显修辞手法的句子来考“句子含义”。这类题型的答法具有争议性,我们建议,按照正常含义题组织答案后,将“手法”在答案末端点出。

是关于“句子”的考查,都是从句子的含义、结构作用及表达效果等方面来考查。

2.句子的主要类型

1)从作用上说,指那些能点明主旨的语句,或能显示脉络层次的关键性语句,即人们常说的

“文眼”。

2)从语句特点上说,指那些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能对文脉的推进与转接有关键作用的句子。

3)从内容上说,指那些内涵较为丰富而且具有提示性或引导性的语句。

4)从表达上说,指那些比较含蓄的有深层含义的语句(常常指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

5)从结构上说,指那些结构比较复杂,对理解文意有直接影响的语句。

古诗中如何理解词句含义

古诗文词句的解读(即理解或翻译),是古诗文教学的难点之一。解读古诗文的词句,除了借助于有关工具书、参考书(参考书仅能提供参考)外,还必须联系作品内容,联系社会实际,联系自身经验,仔细推敲,才能真正走进文本,真正理解其内容。

一、联系作品内容解读

如果割断了文章的前后联系,就词解词,就句释句,那就很难把握作品原意。

二、联系社会实际解读

对古诗文词句的解读,如果脱离了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实际,凭自己的一般经验或想当然望词释意,往往不能正确把握其内容、含义,有时还会闹出笑话。如:《曹刿论战》(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第六册)一课对“ 登轼而望之 ” 中的 “ 轼 ” 解释为 “ 古代车子前面的横木,供乘车人扶手用 ” 。与之相配套的《语文教科书教师备课手册》上将 “ 登轼而望之 ” 翻译为: “ 登上车前横木了望齐军撤退的情况。 ” 这实在令人费解。从当时的实际情况看,曹刿并非毛头小伙子或平衡木运动员,哪有如此敏捷的身手蹿到 “ 车前用于扶手的横木 ” 上“了望齐军撤退的情况”呢?更何况那种车前横木是供乘车人扶手用的,不可能像我们今天的平衡木这样富足结实吧,而且古战车前面都用东西固定好套在牲口 ( 以马为主 ) 上 , 这些牲口也不可能像木头那样纹丝不动。人站到那上面很专注地向远方眺望是不可思议的。即使要站到更高处远望,车盖(车篷)不是更好吗?因此, “ 登轼而望之 ” 中的 “ 轼 ” 应理解为 “ 手扶着车前横木 ” ,这句应读作: “ 登 / 轼而望之 ” ,意思应当是 “ (他又)登上战车,手扶着车前横木,了望齐军撤退的情况 ” 。

三、联系自身经验解读

有时候,还得带着自身的经验(间接的,或直接的)走进文本中去,即:设身处地地去思考、琢磨,才能真正理解其内容。

当然,以上三个“联系”以至更多的“联系”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往往需要综合运用,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通过多方面的“联系”,并深入思考,对古诗文词句的解读就正确而深刻得多了。

典例在线

【年广西柳州市中考语文真题】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俭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2)颔联被后人反复引用并衍生出新的意义,它在原作中是什么意思?后来衍生出什么新的意义?

【答案】

诗句原意:山重重叠叠,水迂回曲折,正怀疑前面没有路,突然出现了一个柳绿花红的小山村。(“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可不翻译)衍生意义:在困境中坚持下去,也许会出现豁然开朗的转变。(世间事物是消长变化的)意近即可。

【解析】

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为“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忽然柳绿花艳间又出现一个山村。”

此联,既写出山西村山环水绕,花团锦簇,春光无限,另一方面它又富于哲理,表现了人生变化发展的某种规律性,令人回味无穷。表现了诗人与众不同的思维与精神——在逆境中往往蕴涵着无限的希望。诗人描述了山水萦绕的迷路感觉与移步换形又见新景象的喜悦之情;人们可以从中领悟到蕴含的生活哲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新境界。

据上分析,概括作答即可。

【年湖南省娄底市中考语文真题】诗歌鉴赏

燕子来舟中作

杜甫

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②。

旧入故园尝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

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

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

【注】①此诗为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年)杜甫漂泊在潭州(今长沙)附近的湘江上所作。②两度新:杜甫来到潭州已是第二个春天。

(2)从形象描写和感情表达两个角度,说说你对“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的理解。

【答案】

“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意为桅杆上暂时同我说话,还是要飞起而去,穿花贴水飞去,我不禁泪越发湿了衣巾。燕子在桅杆上呢喃数语后“穿花贴水”而去,诗人却“益沾巾”,通过刻画诗人泪流满面、孤苦凄凉的人物形象,既表达了作者对燕子的关心、同情和怜悯,也表达出自己年老体衰,漂泊在外,今不如昔的悲惨处境和凄凉心境。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意为桅杆上暂时同我说话,还是要飞起而去,穿花贴水飞去,我不禁泪越发湿了衣巾。“暂语船樯”,那被诗人寄予了同情的燕子好像也在表达对诗人的同情,似乎要来陪伴诗人,但是没多久就飞走了,“还起去”“穿花贴水”给诗人留下空虚、惆怅和寂寞,诗人不觉老泪横流了,本句塑造出诗人涕泗横流、孤苦无依的人物形象。结合首联“湖南为客”“两度新”以及颔联“识”“看”的两个动词,颈联的“飘飘”,都能表达诗人晚年漂泊流离,老态尽显,今不如昔的悲惨处境和凄凉心境,表达出诗人的漂泊之苦和内心的孤独寂寞惆怅。

【年四川省绵阳市中考语文真题】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寄友三首(其二)

唐彦谦

寒灯孤对拥青毡,牢落何如似客边。

却忆花前酣后饮,醉呼明月上遥天。

寄友三首(其三)

唐彦谦

客里逢春一惘然,梅花落尽柳如烟。

无情最恨东来雁,底事音书不肯传。

【注】①牢落:孤寂的样子。②底事:何事,为什么。

2)诗人为什么“最恨东来雁”?你怎样理解诗人对“东来雁”的“恨”?请结合第二首诗简要回答。

【答案】

①恨大雁“无情”,不肯给自己带来友人的消息。②借对大雁的埋怨,委婉表达友人音讯不至的失落,抒发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意思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诗文理解。

第一问:“无情最恨东来雁,底事音书不肯传”意思是:最恨无情的大雁竟然不肯给自己带来友人的消息。据此表述即可。

第二问:大雁是书信的使者,然而大雁并未捎来友人的信件,无从得知友人的消息,诗人借大雁的埋怨,含蓄委婉的表达对没有友人消息的失落,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

【年广西贺州市中考语文真题】按要求回答问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6. 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写景中蕴含着哲理,千百年来被人们广泛引用。请问你在哪种情境下可能会想到这一佳句?为什么?

【答案】

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困难或挫折时,我会想到这一佳句。因为在困境中坚持下去,也许会出现豁然开朗的转变,世间事物是消长变化的。

【解析】

本题考查拓展延伸和运用诗句的能力。

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是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忽然柳绿花艳间又出现一个山村。此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寓含哲理。如此流畅绚丽、开朗明快的诗句,仿佛可以看到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读过此联后,人们会感到,在人生某种境遇中,学习或生活中遇到困难或挫折时,与诗句所写有着惊人的契合之处。这句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阴道上,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

【年江苏省苏州市中考语文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中宵

杜甫

西阁百寻馀,中宵步绮疏。

飞星过水白,落月动沙虚。

择木知幽鸟,潜波想巨鱼。

亲朋满天地,兵甲少来书。

【注】①此诗是大历元年(766)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作。中宵,半夜。②绮疏,指雕花的窗户。

10. 诗歌最后一联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在你读过的杜甫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两句意思和它相近。

【答案】

1)亲人朋友流落在天下不同的地方;因为战争,很少能收到他们的书信。 (2)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解析】

本题考查诗句理解和积累。亲朋:亲朋好友;满天地:到处;兵甲:泛指兵器,这里代指战争;书:书信。故尾联意思是:亲朋好友四处离散,各地都有,但因为战事,很少能收到亲朋的书。《春望》中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月夜忆舍弟》中“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与 本诗尾联一样都写出了因战争与家人失去联系的现状,表达对家人的思念。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知识网 » 2025古诗词鉴赏:古诗词句子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