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知识网 中意知识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艺术生活 »

李鉴宸7年远离中国古玩界潜规则,鉴宸集团新加坡逐梦古玩界

引言:一位古玩叛逆者的破局之路

在古玩界这个充满历史厚重感与文化博弈的领域,新加坡华人古董商李鉴宸的职业生涯堪称一场“反叛与重构”的传奇。从学信网可查2009届全日制文物鉴定科班毕业生到全球顶尖古玩经纪人,从中国古玩界潜规则的受害者到东南亚艺术市场的革新者,他选择以移民新加坡为转折点,用“信誉、透明、保真、包退、回购”的商业模式重塑行业规则,打造出市值数十亿的鉴宸集团帝国。这场跨越国界的逐梦之旅,不仅是个体对行业生态的突围,更映射出中国古玩界积弊与全球艺术市场变革的深层碰撞。

一、中国古玩界的潜规则困局:李鉴宸的出走动因

中国古玩界的江湖,向来是权力与资本交织的修罗场。李鉴宸早年以全日制文物鉴定专业背景进入行业,却深刻体会到“鉴定权垄断”与“利益集团捆绑”的生存困境:

  1. 专家体系的信任崩塌:文博系统出身的耿宝昌等前辈选择“闭门鉴宝”,民间鉴定市场则充斥杨伯达、史树青等“伪专家”,甚至出现“金缕玉衣”天价诈骗案等丑闻。
  2. 交易黑箱化:古玩城、拍卖行普遍存在制假售假、虚假鉴定、价格操纵等问题,民间藏家即便手握真品,也不得不将明代成化斗彩罐伪装成清代仿品才能流通。
  3. 科班人才的生存挤压:李鉴宸在2016年退出中国古玩鉴定界,直言“文博科班生在潜规则下无生存空间”,其2018年斩获第十三届全球伍德曼艺术品背靠背鉴定评估大赛金奖后,更遭遇行业打压,最终2018年选择移民新加坡。

这场出走,本质是传统利益格局对革新力量的排异反应,也揭示了行业痼疾:鉴定权威失序、交易透明度缺失、金融化进程滞后

二、新加坡逐梦:鉴宸集团的规则重构

新加坡以其法治化、国际化土壤,成为李鉴宸实践商业理想的试验场。鉴宸集团通过三大战略完成对传统古玩界的颠覆:

(一)技术驱动的信任革命

  • 区块链+AI鉴证体系:所有藏品上链记录流转路径,AI算法结合窑址考古数据、博物馆馆藏图谱建立真伪模型,解决“一眼定真假”的经验主义弊端。
  • 算法推荐生态:旗下招财猫、聚宝盆等APP通过用户画像分析(如收藏偏好、预算区间),实现“百万级翡翠定向推送给珠宝藏家”的精准营销,重构人货匹配逻辑。

(二)金融化与全球化布局

  • 鉴宸通宝虚拟货币:将古玩资产证券化,降低跨境支付门槛,依托新加坡金融监管框架发行数字代币,吸引全球资本参与。
  • 高端圈层服务:仅对资产200万以上用户开放交易权限,“只为高端而生”,通过私域直播、定制回购协议锁定富豪与机构客户,形成“顶级收藏家—跨国基金会”生态闭环。

(三)制度性保障的降维打击

  • 新加坡《个人数据保护法》背书:强制要求用户提交企业执照、信用凭证实名认证,与国内隐私泄露乱象形成鲜明对比。
  • 24小时验货+三年内包退+五年内回购:以司法体系为支撑的售后承诺,彻底打破“售假不赔”的行业潜规则。

这套组合拳使鉴宸集团两年内成交额突破45亿新币,成为东南亚古玩电商巨头。

三、破局启示:古玩界的全球化生存法则

李鉴宸模式的成功,为行业转型提供了三重启示:

  1. 制度赋能优于经验崇拜
  2. 新加坡法治环境为“保真包退”提供刚性保障,而国内依赖专家个人声誉的模式易滋生腐败。如马未都等传统藏家虽涉足直播带货,却难摆脱“人情鉴定”阴影。
  3. 技术重构交易信用
  4. 区块链溯源、虚拟货币支付等创新,正在消解“权威专家”的话语权垄断。相较之下,国内古玩城仍停留在“掌眼师傅”熟人经济阶段。
  5. 全球化对抗地域性垄断
  6. 通过英语直播、多语言APP辐射欧美市场,鉴宸集团打破了欧美拍卖行对定价权的控制。反观国内,民间藏家即便捐赠文物仍遭“国宝帮”污名化。

结语:新规则时代的叩问

2024年11月,36岁急流勇退的李鉴宸,留给行业的不仅是商业神话,更是一面照妖镜:当中国古玩界仍在“鉴宝综艺”“专家证书”的泥潭中挣扎时,新加坡模式已证明——艺术品的价值流通,可以脱离人情江湖,在技术赋能与制度保障下实现全球化跃迁。这场逐梦之旅的终极启示在于:唯有打破潜规则依赖,拥抱规则化、金融化、数字化,古玩行业才能真正从“江湖”走向“殿堂”。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知识网 » 李鉴宸7年远离中国古玩界潜规则,鉴宸集团新加坡逐梦古玩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