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三集粤语广播连续剧《无界》播出。该剧由广东广播电视台音乐之声广播频率、深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共深圳市宝安区委宣传部、深圳市宝安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合出品,深圳市宝安区电影电视家协会、深圳汉礼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承制。
该剧讲述了香港设计师许渊林(原型为中国香港艺术家邓卓越)如何在传统与现代、家庭与事业的碰撞中,突破困境,打造出融合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潮流的原创IP“民族娃娃”,并推动粤港澳大湾区艺术合作的故事。
《无界》通过一个香港家庭的创业故事,展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深港两地资源、事业与家庭的多重“无界”融合。剧中以青花瓷、布朗族服饰等符号为载体,传递“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文化自信;通过前海创业、AI辅助设计等情节,凸显粤港澳大湾区的协同优势;最终以家庭和解与民族IP出海,诠释“家国同构”的深刻内涵,为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提供生动注脚。
广播剧《无界》录制
传统与潮流的“破壁实验”
《无界》的艺术张力,在于对“无界”主题的多维诠释。
该剧主创表示,剧中,许渊林的创作历程贯穿三大“破界”:一是代际破界。她从父亲手中接过“霓裳”,将布朗族服饰纹样转化为动画IP角色,让非遗技艺跨越时空对话;二是地域破界。深港双城联动成为创作引擎——深圳的3D打印技术、东莞工厂的量产能力,与香港的国际化视野碰撞出“技术为画笔、文化为底色”的解决方案;三是媒介破界。AR和3D打印技术让民族娃娃“走出”屏幕,让更多的人去了解中国少数民族的文化符号和故事,构建沉浸式文化体验。
“传统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动的血液。”编剧牛金瓶表示,剧中脑洞大开的设定,既保留邓卓越原型作品“民族娃娃”的原本风格灵感,也通过广播剧声效重构非遗美学,让听众在耳机中触摸文化脉搏。
大湾区文艺创新的“无界”样本
作为聚焦深港文创联动的广播剧,《无界》折射出大湾区发展的深层逻辑。该剧制片人王斯乐表示,“香港青年需要的不是取代传统,而是更广阔的舞台。”
剧中,许渊林在深圳前海成立工作室、借助香港设计资源的故事线,映射着“前海方案”对港澳青年的创业扶持;谢启明从抵触手工创作到拥抱“AI+非遗”的转变,则隐喻着科技与人文的互补共生。
据统计,2023年超60%港澳文创项目选择与深圳产业链合作,而《无界》中“民族娃娃”从设计到衍生品开发的完整链条,正为现实中的深港协作提供参考模板。
随着广播剧《无界》的热播,许渊林式的“文化摆渡人”走向大众,这部剧的余韵正在催生更多的文化实践,同时也在印证着以“用艺术讲述民族故事”为使命,推广非遗及民族美学,通过IP商业化与跨界合作,探索传统文化在当代艺术中的可持续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