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徐颖
通讯员 谢宁
当下珍珠饰品十分流行,成为年轻人的新宠。5月10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学院徐可副教授做客长江讲坛,以《来自海洋的眼泪——珍珠之美》为题,为现场观众开启了一场珍珠设计的探寻之旅。
长江讲坛现场
展柜中,形态各异的珍珠展品在暖光下流转着迷人光泽,与台下听众期待的目光交相辉映,一场自然珍宝与人类美学的深度对话就此拉开帷幕。
“海洋,是孕育生命的摇篮。”徐可的开场白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听众对海洋珍宝的想象。她娓娓道来,在浩瀚无垠的海洋中,孕育出了珍珠、珊瑚、砗磲、贝母等“水的结晶”。这些珍宝不仅拥有自然赋予的独特形貌与光泽,更被人类赋予了深厚的精神意义与文化价值,成为跨越时空的美学符号。
长江讲坛现场
珍珠从0到1的实现过程是从选材开始,无论是圆润饱满的AKOYO珍珠, 还是形态各异的巴洛克珍珠,每一颗都拥有独特的生命语言。徐可边说边展示设计手稿,“设计师会捕捉珍珠的形态、光泽、颜色特质,就像眼前这颗巴洛克珍珠的‘褶皱’,在我眼中就是流动的海岸线。”随即,她现场演示手绘草图,将抽象灵感转化为具象的首饰模型,台下听众纷纷举起手机记录这一创作瞬间。
在镶嵌工艺讲解环节,徐可带来了两组对比作品:一组是采用传统针镶工艺的珍珠耳钉,稳固的镶嵌方式让珍珠如星辰般悬于耳垂;另一组是创新的几何刻面珍珠吊坠,切割面折射出彩虹般的光晕。
“传统工艺是根基,比如清代的金镶东珠耳环,历经百年仍展现着宫廷美学的精致。”她展示的高清复刻图引发热议,“而现代设计师正在突破边界——莳绘漆艺与珍珠的碰撞,让东方水墨意境融入珠宝;无核雕刻技术则赋予珍珠雕塑般的立体感。”
在品牌案例分享环节,有听众主动分享:“我曾以为珍珠是妈妈的首饰,现在发现年轻设计师用珍珠做出了赛博朋克风!”这一感慨引发共鸣。随后,徐可重点展示了中国设计的崛起:从清代金嵌珍珠天球仪的皇家气象,到京润珍珠以贝母镶嵌重构的敦煌飞天图案,再到艺术家代波军将异形珍珠转化为“太湖石”雕塑的先锋尝试,每一幅作品都引发热烈讨论。
提问环节中,有听众提问:“我这串珍珠戴了十年,光泽依然温润,请问日常保养有什么秘诀?”徐可笑着支招:“珍珠是有‘呼吸’的宝石,不能佩戴着洗澡,要避免高温,不要接触香水、化妆品,定期用软布轻拭,就像对待我们的老朋友。”对于如何挑选好的珍珠,她建议:“挑选珍珠要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结合使用场合和用途来选择,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长江讲坛现场
互动最后,听友们纷纷上台请老师签名合影,她热情地邀请大家近距离观察展柜中的珍珠展品,讲座在热烈的交流氛围中圆满落幕。(本文图片由主办方提供,摄影:王亮)
(来源: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