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知识网 中意知识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艺术生活 »

禹州市 瓷器因“南水”品相更佳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平

“开窑啦——”5月10日,位于禹州市神垕镇东大社区的“玉美钧窑”,窑门打开,工匠小心翼翼地将带着余温的瓷器取出。在自然窑变下,20多件钧瓷展现出“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变化。

神垕镇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是钧瓷文化的发祥地。但因地处山区,这座千年古镇曾是禹州市最缺水的乡镇。东大社区居民赵海旺说起那段干渴的记忆直摇头,过去,镇上有4万多名居民,水厂每天供水却不到1000立方米。限量供水、停水成了常态,用来收集雨水的水窖成了家家户户的“标配”,不少居民还自备车辆到几十公里外的地方拉水。

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2015年,神垕镇成为中线工程唯一的乡镇级受水单位,丹江水经禹州任坡泵站流向神垕,日供水1.3万立方米,助力古镇和钧瓷产业焕发新彩。

“坪山钧窑”是当地一家知名钧瓷企业,也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以前的水杂质多,打出的泥浆、釉浆难免有颗粒,烧制出来的瓷器品相不好。”员工蔡依琳告诉记者,现在烧瓷用的水都是丹江口水库的水,调制的泥浆、釉浆柔软细腻,烧好的瓷器釉面光滑细润,品相更佳。

窑口不再为用水犯难,更专注于钻研釉方。“配釉是每家窑口的独门秘籍。”蔡依琳说,“坪山钧窑”的核心釉色为“孔雀醉”,蓝、紫、红相间,深沉而绚丽,细微处如鳞似羽,极具魅力。这些年来,“坪山钧窑”的多件作品被选为国礼赠给外国友人。

“孔家钧窑”“大宋官窑”“金堂钧窑”……悠悠“南水”延续了古镇和钧瓷技艺的生命,演绎“一窑一品、一窑一景”的独特神韵。目前,全镇钧瓷企业发展到266家,年产钧瓷超200万件、其他陶瓷产品超6亿件,年产值达28亿元。以钧瓷文化为核心,神垕老街发展成为集吃、住、游、购、娱于一体的旅游打卡地,今年“五一”假期客流量突破30万人次,创历史新高。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知识网 » 禹州市 瓷器因“南水”品相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