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知识网 中意知识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艺术生活 »

演员杨海岗的艺术公开课

杨海岗在舞台语言课上讲授发音技巧 杨海岗在北京曲剧团工作期间的剧照 2020年房山春节百姓大联欢活动合影 杨海岗与学员聚会

一门免费的线下舞台语言课,需要拼手速才能“抢”到名额。这门课程的授课老师名叫杨海岗,2017年,他告别工作多年的北京市曲剧团,从聚光灯下的男主角成为公共文化“艺术学堂”上的一位老师。

“艺术学堂”由北京市房山区文化活动中心开设,涉及舞蹈、乐器、国学、戏剧、书画等多个领域,共有三十余门培训课。几年来,杨海岗的课程经历了没人报名、报不满到抢不到的过程。在这些变化中,他一直在思考“如何在90分钟的课堂上更加精准地把握学员所需”。每个人上课的初衷不同,但共同点是想通过艺术这个载体,为现实生活中的自己带来一点改变。

挑战

从曲剧演员转行艺术课老师

不惑之年的杨海岗,目前是房山区文化活动中心的一名职工,也是活动中心公益艺术课的老师之一。此前,他是北京曲剧团的二级演员,曾领衔主演过多部北京曲剧——在北京曲剧《四世同堂》里饰演祁瑞宣,在《徐悲鸿》里饰演徐悲鸿,在《歌唱》中饰演王莘。

2017年,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音乐喜剧院里表演的《黄叶红楼》,是杨海岗作为北京曲剧团演员参加的最后一场演出,那次谢幕也是他与北京曲剧演员身份的正式告别。随后,杨海岗以特殊人才引进的身份来到房山区文化活动中心,从舞台上的“老演员”成为了群众文化队伍中的一个“新人”。

“房山区文化活动中心在2017年开设艺术课堂,群众可以在网上报名,免费上课。”杨海岗说,他去了之后开设了自己最擅长的表演课,当时的计划是一周安排三天有课,“最终只有4个人报名”。杨海岗称,“没人报名,我的专业可能不受欢迎,虽然有点失落,但我还是告诉报名的学员‘三天我都在,你们可以每天都来上课’。”

有一次上课赶上下大雨,杨海岗以为大家不会来了,结果走进教室看到4位老人都到了,并用渴望的眼神看着他。“他们对艺术的热情,真的不亚于学校里那些年轻的艺术生。”就这样,他带着4位平均年龄60的老人,开始练气、练发声,学一些舞台表演知识。

今年4月,杨海岗新开设了舞台语言公益课,每周二、周三上午会以舞台语言老师的身份来到排练室,面对十多个“舞台小白”。

来报名上课的人,大多数是女性,她们多半已经退休,近期课堂的学员里,最大的已经70多岁。她们中,有人想来“进修进修”,有人就想来“练练胆量”,还有人只是退休后闲来无事“尝试尝试”。

在杨海岗眼里,这些艺术功底参差不齐的“学生”,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想通过这样一节艺术课去改变点什么。在这里,她们褪去妻子、母亲、奶奶的身份,作为“自己”站上舞台。

“做群众文化久了你会发现,让非专业的群众上台,比原来搞专业更难。”杨海岗说,普通百姓当中,尤其年长者,很多人都对文化生活有需求。“其实她们当中很多人都有过艺术梦想,但年轻时没有时间没有机会,现在‘有钱有闲’了,可以圆梦了。”

成就

学员从舞台小白成为表演担当

课堂是一点点热闹起来的。为了能吸引更多人来上课,杨海岗特意将表演课改为了“朗诵”或是“台词表演”,“这对普通人来说,听起来门槛会低一些”。上课时,门外偶尔会有路人观摩。看到有人“扒窗户”,他会招呼对方进来一起上课。

2017年冬天,杨海岗开设了朗诵课。他看到一位学员的亲戚在门口观望,索性邀请对方一起来体验体验。当时的课程内容就是练习发声,大家会一起朗读。他记得那位学员40多岁,上台后,台口在哪儿都不知道,还会“背台”。

体验之后,那名学员对朗诵开始感兴趣,上完了三个月的所有课程。后来,这位学员报名参加了一个朗诵比赛,赛前还特意把作品发给杨海岗看,“但坦白讲,那作品太平淡了”,果不其然,第一次参加比赛并没有取得任何成绩。

令杨海岗意外的是,第二年,这位学员再次报名了那个比赛,朗诵的还是同一个作品,但效果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气息有了,有节奏了,更有情感了”。杨海岗后来得知,该学员每天早上会用一两个小时来做有声阅读练习,第二次参赛获得了全国三等奖。

后来,每年都能看到她在舞台上大放光彩,杨海岗觉得,这种感受比自己在台上收获鲜花掌声更幸福。“真喜欢舞台的人,他们会‘偷师’,然后自己琢磨,甚至走上真正的舞台。”2018年,杨海岗参加百姓宣讲剧的创作,朗诵班的几名学员都参加了演员选拔,最终参演了宣讲剧《北京西山那抹红》的演出。

杨海岗把演出剧照发在朋友圈里,业内的同行都说好。杨海岗反问:“你们没看过就说好?”同行们回复他,看到每一名演员情绪都“在线”,一定是出好戏。

杨海岗说,其中一位参演的男演员就是他表演课的学员。他还记得,那位大爷来上课时60多岁,在课堂上表演葫芦丝时双手一直抖,如今,这位大爷已经是民间的“老演员”了,还在多部戏剧作品中担任主角。

互动

及时获取课堂上学员的反馈

杨海岗经常想,公益艺术课堂的开设到底能给学员带来什么呢?

无论是朗诵课还是表演课,杨海岗每学期的第一节课,都会跟学员们坐下来聊一聊,话题就是“你为什么会来这里上课”。

答案往往五花八门。在这学期的舞台语言课上,一位东北阿姨说,自己普通话说不利索,想要来这里练习一下发音,找点自信。一位喜欢看演出的女士说,自己希望能学点表演门道,再看演出时可以提高点鉴赏水平。还有一位刚刚办完退休的学员,想给自己的退休生活找点事儿干。

年纪最大的一位学员70多岁,她喜欢朗诵,网上报名时没有抢到课,慕名前来蹭课,她想问问老师,自己的水平有没有登台的可能。也有人来上课,只为多认识一些朋友。

“我觉得我特别像一个小学老师。”杨海岗很清楚,每周一节课,每次90分钟的学习无法将一个毫无基础的普通人变成一名专业人士。“我更像是一个引大家‘入门’的人。”杨海岗会根据每个学员不同的需求,在课堂上给予反馈和互动。

每学期开课前,杨海岗会让学员们准备一个破冰节目,有人一听要上台,索性“逃课”,但他会尽量让所有人都登台表达自己,“最不济,背诵一首《咏鹅》总会吧”。

“舞台是我的舒适区,但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在现实生活中很少有登台的机会。”相比于学到某个舞台表达的技巧,杨海岗觉得,只要大家能在课上突破既往的自己,就是成功了。这学期的破冰表演上,有人跳舞、吹口琴、打快板儿、朗诵……几乎所有上台的学员都会说“太紧张了”,有的忘了谱子,有的忘了动作。最“放松”的反而是“没有什么才艺”的东北阿姨,在老师的鼓励下,她走上台,背诵了一首《咏鹅》,赢得了所有人的掌声。

形体课上,杨海岗会让大家对着镜子自信地笑,“我希望你们走出教室,回到生活中,也保持这样的笑容。”

学员们的反馈也证明,课堂的内容正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大家的生活细节。

杨海岗印象里,曾有一名情绪有些抑郁的学员,常常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他的妻子特别着急,得知中心的公益艺术课程,就自作主张帮他报了朗诵课。“他一上来,我就发现他形象很好,声音不错。”后来,这位学员也参加了不少演出活动,慢慢从抑郁的状态中走了出来。今年4月23日的世界读书日活动中,这位学员还压轴出场。“他平时很内向,但上台后真的完全不一样了。”杨海岗说。

也有一些老人在学习完朗诵或者语言课后,回到家里给孙子读绘本的语气都生动了好多。一位学员说起,有一天她在早高峰挤地铁,车厢里人很多,她突然抬头看到车窗玻璃上映出的那个闷闷不乐的自己。她想起舞台语言课上,老师开玩笑地说:“如果你的表情苦大仇深,那别人看到你,可能就会躲着你。”转念,她就调整了自己的表情,心里的潜台词也是上课时老师常让大家在心里默念的那句“我是最棒的”。

目标

成为群众文化工作多面手

因家住通州,杨海岗需要每天驱车两个小时到房山上班。一路上,他有时候一边开车一边张大嘴巴“开嗓”,有时候会播放朗诵作品,不断“磨耳朵”,为上课做准备。

其实,上课只是杨海岗工作的一小部分,但却是距离他原来舞台最近的地方。离开舞台多年,老同事都说他的基本功还在,甚至在台词上还有所进步。“每天通勤路上,每周上课的时间,都是我练功的时间。”

实际上,杨海岗也从这些学员身上被反哺了很多东西。

杨海岗开玩笑说,“过去当演员,只要自己业务能力在线,鲜花掌声都属于自己,关心的事情相对单一。从事群众文化工作后,就要成为‘多面手’,除了懂专业,还要能组织各类活动,参与各种比赛,更要学会与人打交道,让我更好地去感知舞台之外的世界。”

这些年,杨海岗也曾去过不少基层的文化活动馆走访,或是到更基层的社区参加表演,“我能感觉到大家对精神生活的渴望,而文化活动中心正是这样一个载体。”

杨海岗所说的平台和文化活动就在我们身边。根据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2025年,北京市将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计划举办市民系列文化活动1.6万场,开展各类阅读活动3万场。

据杨海岗所知,其实很多街道社区都设有文化馆的分馆或者活动场地。他发现,一些社区的文化骨干曾上过他的课,“看到他们有成绩,我比自己得奖还高兴。”

每学期的课程结束,杨海岗会把有意参加日后活动的学员拉到一个群里,如有比赛或者演出机会,他都会第一时间群里。多年来,他的课堂已经迎来送往了数千名学员。

杨海岗说,很喜欢踏进文化活动中心那栋大楼,刚走到门口,就能听到合唱团的声音,沿着走廊行进,能看到阳光琴房、舞蹈教室。在舞台语言课上练声时,他会让这群平均年龄50+的姐姐们放出最大的声音,要让“八百标兵奔北坡”的声音“把房顶掀掉”才行。

学员的表现往往超乎他的想象,“在她们身上有一股精气神儿在”,杨海岗有时候会想,“等我老了,希望也能有阿姨们身上那股劲儿。”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石爱华

统筹/宋建华

来源:北京青年报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知识网 » 演员杨海岗的艺术公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