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如厕飞沫”主题实验展览在潮州举行。这场展览以厕所为主题,将这一人们平时难以启齿的公共议题,以雕塑、花灯等艺术形式“趣呈现”。
在古城潮州做一场厕所主题的艺术展览实践,对两位策展人——刘键熹和沈瑜来说并非首次。2022年,他们在世界厕所组织授权下联合发起国际厕所艺术周,开启将艺术与卫生间议题结合的创作旅途。彼时,沈瑜是怀揣梦想从新加坡回国的服装设计师,而青年雕塑家刘键熹刚修毕公共艺术硕士学位,走出汕头大学校门。
“如厕飞沫”展览现场。受访者供图
此次展览,由世界厕所组织、国际厕所艺术周、豁熹泥团队联合发起,意在唤起观众爱护公共卫生环境、关注如厕卫生的意识。沈瑜和刘键熹笑称,自己是“厕展人”。
用艺术的形式来做“厕展”,他们经历了怎样的跨界之路?原本“隐晦”的厕所卫生议题,如何与艺术结合?
梦想碰撞
以艺术形式表现公共议题
1993年,沈瑜出生于潮州花灯世家。儿时,沈瑜家住潮州牌坊街一座传统老厝。爷爷沈金炎、二伯沈增华幼承家学,时常在老厝屋檐下创作花灯,让沈瑜多次见证一屏潮州花灯从起稿、彩扎直至最终整体呈现眼前的完整过程。最令她难忘的,是长辈小心翼翼给屏灯上的人物穿上服装的景象。“从那时起,我就萌生成为服装设计师的梦想。”
沈瑜。受访者供图
大学期间,沈瑜就读会计专业。2015年,一个出国深造的机会出现,让她前往新加坡求学,学习服装设计专业。
出生于1991年的刘键熹,跟沈瑜有着类似的成长轨迹:祖父曾任磷溪文化站站长及影剧院经理,父亲也是书法、绘画爱好者。2011年,刘键熹被广州美术学院传统雕塑专业录取。
对于从未有过雕塑基础的刘键熹而言,学习雕塑的难度比预想中更大。冬天,他的手掌长时间泡在泥巴里,生长出道道裂缝,刘键熹用止血胶布把伤口贴上,继续练习。
但雕塑老师提醒他,埋头钻研只能解决技艺问题,“要往后退,在大景别中看见艺术的理念和主题”。这促使刘键熹做出前往汕头大学修读公共艺术专业硕士的决定。
攻读硕士期间,刘键熹从钻研技艺转向钻研艺术理念转变,培养了融通东西方的跨文化视野。通过研究,他惊喜发现潮州民间工艺与公共艺术有诸多相通之处。“像潮州民间灯会,是能够交流、邂逅与祈福的场域,呈现强大的公共性。灯会的核心艺术品人物屏灯,则反映了潮州工艺的高超水平。”
“如厕飞沫”展览现场,沈瑜(右)与刘键熹(左)正为观众导览。受访者供图
2021年,沈瑜回国从事文化艺术行业。因缘际会中,她与好友刘键熹深入交流。相似的成长经历以及跨文化与跨学科背景使得他们一拍即合,萌生出将传统潮州花灯与现代公共艺术结合的想法。2021年11月,沈瑜邀请二伯、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州花灯)代表性传承人沈增华创作花灯作为装置主体,她与刘键熹则从时尚和公共艺术角度,为花灯注入新意,创作出融合非遗元素、数字光影的艺术花灯装置“缛彩繁光”,在潮州美术馆举办的“往来——后传统潮州艺术大展”上展出。
两位潮州青年的跨界实验由此开始。而更大跨步的实验,则是由沈瑜在新加坡的伯父沈锐华启发的。
沈锐华祖籍潮安,青年经商,40岁时开始从事公益事业。2001年11月19日,他在新加坡成立“世界厕所组织”,并在这20余年间在世界各国发起世界厕所峰会,立下“每一个人无论何时何地都能使用安全、卫生的厕所”的愿景。2013年,第67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世界厕所组织成立日11月19日定为每年的“联合国世界厕所日”。
“为了生意走南闯北的那些年,我发现,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厕所卫生存在严重问题,甚至有数以千计的人因如厕卫生问题危及生命。”沈锐华说。
沈锐华的公益事迹让沈瑜和刘键熹备受感动和启发。他们真正认识到——厕所是衡量文明的重要标志,改善厕所卫生条件直接关系群众健康和环境状况。但更重要的,是要改变人们对厕所的看法、唤起人们对健康如厕的重视。
一个“厕展”的梦想就此开启。
“厕展”实践
让马桶“美起来”
2022年7月,沈瑜与刘键熹在世界厕所组织的授权下,在潮州联合发起国际厕所艺术周项目。
将举办地点设于潮州,是因为潮州卫浴行业发展与公厕环境蝶变的双重时代背景——潮州是全国最大的卫生陶瓷产区,陶瓷产业历史悠久、产业集聚、活力强劲。两位策展人希望,通过打造厕所美学,让如厕卫生与如厕健康议题与审美享受融为一体,将如厕卫生进行“美的呈现”。
杨培江教授为首届国际厕所艺术周“XYZ坐标”主题展览创作艺术品“青花瓷”。受访者供图
展览邀请当代著名先锋艺术家杨培江、正高级工艺美术师蔡光秋等艺术家参展。在展品创作中,他们结合源远流长的潮州工艺,为这场展览注入在地文化的巧思:杨培江通过涂鸦形式装点马桶,创作参展作品“青花瓷”与“欢乐颂”,探寻潮州工艺陶瓷的多样可能性。蔡光秋则将传统工艺瓷花与陶瓷马桶融合,一改马桶“肮脏”“难登大雅之堂”的刻板印象。
本土卫浴企业也纷纷支持此次展览,部分卫浴陶瓷企业无偿提供马桶等物料,以供参展艺术家创作,并腾出一部分厂房,作为参展艺术家驻地创作的空间。
此次展览的顺利举办,给沈瑜与刘键熹注入了更强的信心。这一次,他们同样将眼光放在如厕卫生问题上。
“如厕飞沫”展览展出雕塑作品“破茧之路”。受访者供图
展馆中央,映入眼帘的是一吨重的雕塑——主角樱木花道坐在马桶上,呈经典扣篮姿势,这是雕塑“破茧之路”。雕塑上,有许多开裂的纹路,呈现一种凌乱的美。刘键熹介绍,这尊雕塑采用陶泥创作,容易开裂,布展过程中,刘键熹发现,塑像上已有许多大大小小的自然裂痕,于是,他拿起刻刀,削去部分泥土,让纹路沿着更具美感的方向蔓延,“坐在马桶上的樱木花道身躯开裂,可以理解为叛逆者注重如厕卫生的‘破茧’过程。”
沈瑜创作的“大便花灯”。受访者供图
与“破茧之路”相对的展区,陈列着沈瑜的潮州花灯作品“大便花灯”。这件艺术品,创作于2022年首届国际厕所艺术周闭幕之后,是在沈增华的指导下,沈瑜用时半个月创作的。它外表金黄,灯芯透过轻薄的灯衣,散发出暖黄色的光,既有现代艺术的美感,也不乏传统工艺的精致,格外显眼。
首届国际厕所艺术周主题展览现场。受访者供图
“如厕飞沫”艺术装置通过荧光颜料,模仿如厕后细菌扩散范围。受访者供图
展馆另一处角落的“如厕飞沫”艺术装置,既是国际厕所艺术周团队共创的艺术装置,也是对应此次展览核心主题的重要作品。策展团队通过陈列马桶、在马桶上方悬挂装有荧光水彩的塑料瓶,让观众可以真实体验男性使用马桶站立如厕的场景。当展厅灯光熄灭,漆黑中,马桶周围满是荧光剂溅射的轨迹,像宇宙中闪烁的繁星。
“近年来,如厕健康问题开始日益受到关注,有研究成果表明,男性站立如厕过程中,飞沫容易滋生大量细菌,如缺乏清洁意识,对自身及他人身体健康造成威胁,我们通过艺术装置这种‘美’的形式,呈现‘脏’的细菌,探讨公共卫生问题。”刘键熹说。
观念革新
卫浴企业捐赠乡村新型公厕
让难登大雅之堂的厕所成为主角,推动大众关注如厕健康,沈瑜与刘键熹一直在坚持。而这份坚持,也在社会上泛起涟漪,获得越来越多的认可与支持。
从事广告行业多年的邱少洁,在国际厕所艺术周的观展过程中被艺术与如厕卫生结合的新颖形式深深打动,“我致力于通过艺术包装的形式,让作为卫浴产品的马桶变得更‘美’,却从没有想过,艺术可以跟马桶背后的如厕卫生等价值观如此巧妙地融合。”
“这样的展览很有创意!”此次“如厕飞沫”主题实验展览的观众詹奕纯说,在澳洲求学期间,她时常参观此类题材新颖的展览,回到潮州工作后,她极少看见此类展览的举办,“这样的展览突破常规,打破了讨论如厕问题的禁忌。”
观众丁敏在观展后也引发强烈的共鸣,“作为一名母亲,孩子在家如厕后时常由我打扫卫生,今天带孩子前来体验艺术装置,回家后,我一定教育他注重如厕卫生,培养健康的如厕习惯。”
原汕头大学公共艺术专业教授、刘键熹研究生时期导师张宇,通过线上观展的形式,在刘键熹的导览下观赏整场展览后感慨万千。“改善如厕环境,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我们从缺乏厕所,到具备厕所,到如今厕所更加美丽,如何提高人的如厕健康意识已成重要问题,如何打破厕所‘脏’的刻板印象?刘键熹和沈瑜通过‘如厕飞沫’艺术装置,践行公共艺术与人互动的意义,因此,这是一个值得赞赏的展览。”
而指导、支持沈瑜完成“大便花灯”的沈增华,也在此次参与的过程中有了新的感悟。“潮州花灯的创作题材总是结合社会发展历程不断演变,从源远流长的神话故事到陈三五娘的爱情故事,这些其实都是彼时社会热议的话题。我们没理由不让新的话题成为创作题材。”
更多的人还以实际行动支持“健康如厕”这一公共议题。卫浴陶瓷行业从业者陈四青,在沈瑜和刘键熹的影响下,将关注的目光从智能马桶更多转向公共厕所。他说,他曾在潮州一处公园游玩,进入一间厕所如厕,其中配备有最新款的智能马桶,但是地上、马桶上都被使用者弄得很脏。他认为,让公共厕所持久洁净,关键“痛点”在于提升厕所使用者的卫生意识。因此,他所在的企业特意捐赠了潮州一处乡村公厕,配备新型卫浴产品并定期派专员维护。“建立如厕卫生意识,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值得一提的是,国际厕所艺术周团队近年来正尝试与企业、政府合作,通过三方联动,将艺术涂鸦、公共艺术装置融入公厕外墙及公厕内部,美化公厕景观。“在一个脏乱的环境中,公厕使用者容易随波逐流,把环境弄脏,而在一个美观、颇具艺术感的如厕空间里,公厕使用者则会不忍破坏这美的一切。未来,我们将继续通过艺术形式在公厕空间内传达如厕健康意识。”刘键熹如此表示。
文:蔡任栋 杨可
【作者】 杨可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