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山城的老巷深处,范先生总爱翻出母亲遗留的枣木针线盒。褪色的蓝布针垫下,静静躺着一枚靖康元宝,钱币穿孔处还系着半段褪色的红丝线 —— 这是母亲作为地主家小姐出嫁时,唯一带入范家的陪嫁之物。范先生的外公曾任当地商会会长,家中藏有不少珍宝。母亲作为幺女,从小听着 "靖康之变" 的故事长大,对这枚铸于北宋末年的古币尤为珍视。"童年的范先生常看母亲在煤油灯下擦拭钱币,绿锈在灯光下泛着黄金般的光泽。"她总说,这是咱家的 ' 平安符 ',金兵南下时铸的钱,见过山河破碎,也盼着太平。" 直到前些年,母亲才将包着钱币的蓝布包塞进他手里:"这是咱们家跟历史的缘分,你得好好收着。" 如今抚摸着币面因长期触摸而温润的边缘,范先生才真正读懂,这枚小钱币里藏着守护文化根脉的坚韧。
这枚靖康元宝,是典型的北宋折二铜钱,采用传统翻砂工艺铸造。正面 "靖康元宝" 四字为瘦金体,乃宋徽宗赵佶亲书,笔势瘦劲挺拔,"靖" 字斜立如玉树临风,"宝" 字末笔收锋带颤,尽显书法大家的气韵。钱背光素无纹,穿孔方正,方孔上方有个圆点,边缘因长期流通形成自然磨损的 "流通痕",却无损文字锋芒。历经长时间氧化,币面形成层次丰富的包浆,泛着浅红色的氧化物,仿佛岁月留下的吻痕。作为中国古币中著名的 "难见品",靖康元宝铸造于北宋灭亡前的动荡时期。据《宋史・食货志》记载,靖康年(1126-1127)间,金兵两次围攻汴京,朝廷为筹措军饷,在仓促中开炉铸币,字体版别多样,却因存续时间极短(不足两年),铸造量稀少,历来有 "靖康钱一出,黄金万两" 的说法。
靖康元宝的铸造,本身就是一段悲壮历史的注脚。北宋徽宗末年,朝廷内忧外患,北方金兵铁骑南下,中原百姓流离失所。1126 年,宋钦宗改元 "靖康",试图通过铸造新币凝聚民心、筹措军费。然而短短一年后,汴京沦陷,徽钦二帝被俘,北宋灭亡,这批带着 "靖康" 年号的钱币,竟成了王朝最后的绝响。在收藏界,靖康元宝向来是顶级珍品。据中国钱币学会统计,目前公开馆藏的靖康元宝铜钱不足百枚,民间品相完好者更是凤毛麟角。范先生这枚钱币经中国国家博物馆专家鉴定,确认属开门真品,包浆自然老到,文字无修补,具有重要的历史标本价值。近年来,随着唐宋钱币收藏热潮兴起,此类稀缺年号钱的市场价值逐年飙升,而随着文化收藏意识的提升,其潜在的历史研究价值更是难以估量。
谈及出让这枚传家宝的缘由,常对着这枚钱币研究北宋货币经济,让范先生突然意识到:与其让它在樟木箱里沉睡,不如让它成为打开历史之门的钥匙。"再说,家里老房子要修缮,子女儿的学术事业也需要支持,这或许是它最好的归宿。""母亲当年把它藏在针线筐里,是怕它消失在时代浪潮中;如今我选择公开出让,是相信它能在更广阔的天地里发光。" 范先生坦言,希望这枚穿越千年风雨、见证家族变迁的靖康元宝,能找到真正珍视其历史价值的新主人。对于收藏者而言,入手的不仅是一枚珍稀古币,更是一次与北宋文明的对话 —— 当指尖触碰到 "靖康" 二字,便能听见金戈铁马的回响,看见一位母亲在动荡年代守护文化火种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