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知识网 中意知识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艺术生活 »

良渚玉器收藏与鉴赏一

2004年间,刘大鹏先生在广东电视台创办了收藏类电视专题节目《盛世话收藏》。从那时起,十几年间,共连续制作节目近六百期,采访、接触了数十位收藏玉器的收藏家,拍摄、介绍了一批精美的博物馆馆藏古代玉器,学到了一些鉴赏古代玉器的知识,也陆续收藏了一些古代玉器。其中,有几百件良渚玉器,闲暇之余,细细把玩,潜心研究,自得其乐。

这是刘先生第一次收藏的两小件良渚玉器。

2019年7月6日,在世界考古史与中国文化史上发生了一件振聋发聩的大事。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举行的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审议通过将浙江杭州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我国第一次为新石器时代的遗址申遗获得成功。

考古学家认为,良渚文化距今5300-4300年、比夏朝要早几百年的古代文明,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最具规模和水平的地区之一”。

2020年8月,刘先生参观、考察了位于杭州近郊二十多公里外的良渚文化遗址。参观了中国新石器时代末期最高等级墓葬——反山墓地和良渚遗址博物馆以及良渚反山遗址出土的1200多件陶器、石器、象牙及嵌玉漆器。

此行让刘先生对良渚文化及良渚玉器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为收藏、研究良渚玉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下面,刘先生将自己收藏的不同时期、不同质地良渚玉器逐一做出简单的介绍。与收藏界的朋友切磋、探讨。

这是一件良渚文化早期的玉琮。认为它是早期的良渚玉琮,主要是具有以下两个特征:首先,这件玉琮有四个面,每个面上都用很粗的阴刻线条,刻画出一组代表着良渚文化典型特征的兽面纹纹饰。而这种纹饰的线条与良渚地区出土的精美细致的神徽纹饰相比较,显得十分粗糙,显然还不具备良渚反山地区玉器加工的工艺水平;再从玉琮的器色上看,沁色乌黑,斑斑驳驳,显示出它所经历的更为久远的沧桑岁月。

这件玉淙,高:5.6厘米 射面外径:8.2——8.6厘米 孔径;5.8厘米。孔中有对钻留下的台阶状痕迹。

玉淙通体暗红色,表面有斑驳的块状皮壳包浆,沁色深入琮体内部,用手电照射琮体,可见部分透光。

琮身分为两节,上部有两组平行线,中间有绞纹与螺纹组合的线刻装饰性纹饰。玉淙对角是一组神人与神兽组合的神徽,共四组。

由于玉淙的玉质与埋藏地质条件不同,此件玉淙的颜色与良渚反山墓地出土的呈鸡骨白颜色的玉淙不同,近似葡萄的暗红色。从资料上了解,与台北故宫保存的玉淙及2019年香港苏富比拍卖的曾经由端方收藏的那件玉琮的颜色相近。

此件为三节玉淙。高:11.5厘米 ;射面外径:7.2--7.5厘米; 孔径:5.7厘米 。玉淙上部有两组平行线,中间有绞纹与螺纹组合的线刻纹饰。下部,有两组平行线及纹饰与上部对称。中间是一组神人玉神兽组成的完整的神徽。下部平行线之下下,有一组神人纹饰。

其余各项特征与前面介绍的玉淙相同。

此件为5节玉淙。通高:19.7厘米 ;射面外径:8.3—9厘米;孔径:8.2--9厘米。

玉淙有五节平行线,其中三组有两组神徽与一个神人组成的线刻纹饰。

其余各项特征与前面介绍的两件玉淙相同。

这是一件大型良渚玉淙。玉淙通高:8.7厘米 ;射径:24.5---25.1厘米 ; 孔径:5.6厘;重量:14.4公斤。琮体四面各琢刻两组完整的兽面神人图像。据有关资料显示:“1986年浙江省余杭县反山12号墓出土玉琮通高8.9厘米、上射径17.1—17.6厘米、下射径16.5—17.5厘米、孔外径5厘米、孔内径3.8厘米。重6.4公斤。玉琮形“体阔硕大”,纹饰独特繁缛,为良渚文化玉琮之首”。

两者对比,这件玉琮,从形体和重量上看,都超过了“玉琮王”。

这件玉琮有四个面,每面刻有上下两组完整的神人獣面纹饰。玉淙转角中轴线向两侧琢刻一组简化的神人兽面纹图案;四角相同,左右对称。在兽面纹的两侧亦各雕刻一鸟纹。这些,都与“玉琮王”基本相似。但是,从重量上看,14.4公斤几乎是“玉琮王”的两倍还多。其纹饰的精美程度也不亚于玉琮王。

不久,一位街经营古玩多年的朋友回北方探亲,又找到了一件“大家伙”。

从图片上看,这个玉琮具有良渚神徽的典型标志。但是形制特别:除了中间有一个圆孔以外,还有四个圆洞。玉琮通体酱红色,沁色入骨,

据实测:玉琮射径24--28厘米;高:10.5厘米;中间孔径:4厘米;四个圆洞有领,高6.8厘米;洞深:8.5厘米。重:15.5公斤,是个货真价实的超级“玉琮王”。

玉琮的四个节面上,分别雕刻上下两组神人獣面图;四角则对称刻有上下两组獣面图。神徽与兽面之间。则有鸟形简易纹饰。与别的玉琮相比,除了中间的圆孔外,上射面还有四个有领的圆洞,其作用如何,值得探索研究。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知识网 » 良渚玉器收藏与鉴赏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