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独具个性魅力与丰富人生经历的上海80后艺术家,陈莉的作品涉及绘画、雕塑等多种媒介。她擅长以明亮大胆丰富的色彩,灵动又富有想象力的视觉风格去探索内心的生长。
艺术家陈莉
她的作品,线条果敢,用色大胆,每一个细节的延伸都会令人惊喜。她的创作不被形式、逻辑所束缚,她自由的内心和着灵感,驾驭画笔驰骋在画布上尽情释放。眼睛、发辫、种子等都是她独具辨识度的创作元素。这些看似“固定”的元素,仿佛就像是一种特定的语言表达,“我喜欢植物,因为它有生长力;喜欢眼睛,因为它有灵动感;喜欢头发,因为它有延展性。这就是大家在我的作品中所辨别出的‘关键字’。”她解释道。
《种》2018
陈莉曾参加意⼤利佛罗伦萨双年展、上海当代艺术展等,并多次在上海,⾹港等地举办个⼈艺术展览。她通过对⽣命的再审视,⽤艺术重组并再现了多维空间关系。在绘画与雕塑的媒介之外强调创新⼿法,延伸探索⼿⼯艺及家具的可能性,让艺术创作充满突破边界的趣味,平衡着视觉与感知的审美张⼒。
Part 01
“拒绝内耗”的艺术哲学
陈莉的艺术创作始终贯穿对内在世界的深度探索与对外界干扰的理性疏离。这种独特的创作思维源于她的学术背景与生活实践。本科艺术学习结束后,她选择攻读心理学硕士学位,这一选择并非偶然。在她看来,艺术是向外表达的媒介,而心理学则为她提供了向内剖析的工具。借助心理学的训练,她学会了锚定情绪、解析潜意识的映射,并将这些抽象的心理活动转化为具象的艺术语言。
《摘果》2022
在陈莉的世界里,梦境,或许是存在于另一个维度空间的映射,梦境中的自己存在于另一个维度中的“壳器”中。“小时候,我就发现自己可以连续数日做着内容连贯性的清醒梦,让意识与另一个空间的自己主动去连接,去探索、发现并追逐心灵的自由。”当从梦醒回到现实时,她便通过艺术创作,以另一种方式展现那份来自“梦境维度”的体验。
永痕(鱼女王)/Eternal Mark(Queen fish) 2015
创作过程中,陈莉强调“凭借感性直觉创作”,但并非排斥理性思考。她将左右脑的协作比作“理性轨迹中的未知探索”——逻辑修正草图的“错误”,直觉则赋予作品灵动与生命力。她坦言,创作时常面临直觉与逻辑的冲突,但两者并非对立,而是在自然磨合中催生新的灵感。正如她所说:“人生的每一步未必完美,却完整。”这种对“不完美”的接纳,使她的作品呈现出松弛却充满张力的特质。例如,在《蓝色空间》系列中,她突破以往以红色为基调的风格,转而使用浓烈的、具有侵蚀性质的克莱因蓝,既象征冷静的理性,又暗含疫情时代情感的汹涌。这种矛盾的兼容,正是她“不内耗”哲学的视觉化表达。
《蓝色空间》2020
陈莉的“不内耗”不仅体现在创作中,也贯穿于她的生活态度。她主张“通过主观看待自己的样子”,而非被外界评价左右。这种清醒的自我认知,使她在商业合作与公众关注中保持独立。她认为,艺术家需在共情外界的同时,坚守内心的纯粹。这种平衡并非妥协,而是对自我价值的坚定认同。
Part 02
艺术基因 辫织梦境
在陈莉的作品中,辫子是贯穿始终的核心符号,承载着她对生命本质的理解。这一元素源于她童年对头发的描绘,随着创作的深入,逐渐超越性别界限,成为中性的生命密码。“辫子像藤蔓一样无限生长,也像基因 DNA,连接着彼此和世界。” 它兼具植物的柔软韧性和基因的延续性,刚柔并济,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在《南瓜蒂上的秘密约会》中,辫子顺着南瓜藤不断蔓延,仿佛突破空间的限制,象征着生命能量的无限延伸。陈莉将辫子视为阴阳能量的平衡,就像人在成长中需要同时拥有柔软的内心与坚强的意志,这种符号的双重性,成为她作品中生命力的视觉化表达。
《南瓜蒂上的秘密约会》2016
睫毛向下的眼睛是另一个极具辨识度的符号,蕴含着对“凝视”的深刻思考。在陈莉看来,眼睛不仅是视觉器官,更是内心的投影仪:“我们看到的世界,其实是内心的投射。”向下的睫毛并非逃避,而是一种向下生长扎根的寓意,是一种温柔的内省,也是对自我的深度观照。她曾描述梦境中通过眼神传递意识的体验,这种非语言的交流,在现实创作中转化为用眼神表达复杂情感的手法。《戏语》中的人物眼神灵动变幻,静默中蕴含着喧嚣,仿佛在诉说着语言无法触及的内心世界。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这种“温柔的凝视”成为对抗浮躁的力量,引导观者放慢脚步,在静默中重新审视自我与世界的关系。
《戏语》2016
种子符号的诞生源于儿时庭院里的石榴树记忆,它承载着陈莉对生命轮回的思考。“植物从种子到开花结果,再到种子落地重新开始新一轮的生命,就像人的一生,带着永恒的记忆重生与轮回。” 在《蔓延》系列中,她通过 “沙漠播种 - 庭院发芽 - 城市开花” 的三部曲,展现种子在不同环境中的生长轨迹:沙漠象征恶劣环境中的坚韧,庭院承载童年记忆的温暖,城市则代表现代文明中的情感连接。种子与辫子、眼睛形成陈莉独特的艺术符号系统:辫子是生长的纽带、种子是生命的起点、眼睛是感知的窗口,三者共同构建了一个关于生命、记忆与连接的叙事体系。这种符号的交互,让作品超越了个体经验,成为对宇宙生命规律的微观隐喻。
陈莉 x MINI Cooper
在色彩与材质的运用上,陈莉展现出大胆的实验精神。她打破对颜色的传统认知,如将克兰茵蓝赋予 “热情” 的内涵。在《蓝色空间》系列中,她用浓烈的蓝色表达疫情期间的复杂情绪 —— 闭眼时是理性的冷静,睁眼时是躁动的热烈,这种矛盾性正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
《蔓延》
材质方面,她跨越绘画、雕塑、家居等领域,尝试丙烯、金属、陶瓷等材料,让艺术从画布延伸到生活空间。例如,她的家居衍生品将艺术符号融入日常用品,通过色彩与造型传递快乐情绪,践行 “生活即艺术” 的理念。这种对材质的探索,不仅拓展了艺术的表现形式,更让艺术与生活的界限日益模糊,成为连接个体与公共空间的桥梁。
Part 03
社会疗愈 跨界表达
商业跨界是陈莉将艺术带入公共领域的重要途径,她善于在艺术表达与商业功能之间找到平衡。与 MINI Cooper 的合作中,她抓住品牌 “雅痞感” 的特征,将绿色与紫色的包容性融入车身设计 —— 红色与蓝色调和的紫色象征热情与理性的融合,蓝色与黄色碰撞的绿色代表生命的活力,辫子符号以流畅的线条贯穿车身,既保留了 MINI 的个性,又注入了艺术的叙事性。
陈莉 x MINI Cooper
与滑雪品牌 Burton Anon 的合作中,她面对运动装备的功能性需求,选择用独角兽的意象,将激烈运动中的 “安静与绽放” 转化为视觉符号,实现了艺术精神与产品属性的共生。这些跨界实践证明,艺术不仅是独立的表达,更是能够与商业共振的文化符号。
陈莉 X BurtonAnon
在家居衍生品领域,陈莉秉持 “叛逆的实用主义” 理念。面对高价的灯具与沙发,她认为 “快乐的情绪是一种精神实用,每天赏心悦目也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实用价值”。她拒绝让艺术衍生品沦为单纯的装饰品,而是通过色彩、造型与符号的植入,让每件物品都成为传递生活态度的载体。例如,带有辫子图案的陶瓷餐具、眼睛造型的灯具,不仅具备实用功能,更承载着对“连接”与“凝视”的思考,让日常用品成为艺术理念的延伸。这种将艺术融入生活的尝试,体现了她对 “艺术民主化” 的追求,让高雅艺术走进普通人的生活空间,成为触手可及的精神慰藉。
艺术家居
公益项目是陈莉实践社会疗愈的重要领域,她将艺术视为连接人与人并激发自我反思的媒介。在「红色回声」艺术疗愈项目中,她利用塑料球作为载体,通过红色涂装与艺术改造,反思消费主义浪潮,传递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意” 的积极信号。她强调公益不是自上而下的施舍,而是平等的 “薪火相传”:“在创作过程中,每个人都能反思自己、疗愈自己,成为自己的救赎者。”艺术在这里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存在,而是成为促进社会情感流动的催化剂。
「红色回声」艺术疗愈项目
作为女性艺术家,陈莉对“女性力量”有着独特的诠释。她欣然接受 “女性艺术家”的标签,视其为荣誉勋章,认为女性细腻的感知力是艺术创作的独特优势。她提出“女性是温柔的强势”,这种力量并非是对抗的,而是源于内心的包容与坚韧。在作品中,她通过刚柔并济的形象——如缠绕在容器上的柔软辫子、承载着复杂情绪的蓝色壳体,展现女性既能温柔接纳世界,又能坚强面对挑战的特质。
对于年轻的女性创作者,她建议 “保持内心的强大,不是对抗,而是悦纳自己的身份,快乐体验人生”。这种以自身经历为蓝本的建议,传递出一种松弛而坚定的生活态度,鼓励女性在艺术道路上勇敢表达自我,以独特的视角创造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与人生。
展望未来,2025年陈莉将在俄罗斯、法国等艺术氛围浓厚的城市举办个人展览,她希望在更广阔的文化语境中深化自己的艺术探索。她将海外经历视为对自己艺术的“淬炼精粹”的过程,期待通过与不同文化的碰撞,进一步丰富创作的内涵,再将所得反哺社会与公益。
从个人创作到社会疗愈,从艺术符号到跨界实践,陈莉始终在编织一张连接自我与世界的艺术之网。她的作品不仅带来视觉的震撼,更是心灵的容器——容纳个人梦境与现实的交织,承载感性与理性的对话,传递温柔与力量的共生。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她用艺术构建一个包容而坚韧的宇宙,让每个观者都能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属地,在她辫织的艺术梦境中,遇见更真实的自我与更温暖的世界。
图片来源于艺术家
如有版权问题,联系编辑删除
编辑总监 | Amber
编辑 | Deja vu
设计 | 三土
协调 | 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