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
何九于客舍集
王昌龄
客有住桂阳,亦如巢林鸟。
罍觞且终宴,功业曾未了。
山月空霁时,江明高楼晓。
门前泊舟楫,行次入松筱。
此意投赠君,沧波风袅袅。
【注释】
何九:名字里贯不详,时亦客郴州。
客舍:旅馆;供旅客住宿的房屋。
集:集合;聚集。又,召集。
客:指何九。
桂阳:唐之郴州,隋为桂阳郡,在今湖南郴县。
巢林鸟:喻何九之暂时栖止郴州。语本《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
罍(léi)觞(shāng):酒器。
且:将。
功业曾未了:谓仕宦之途还没有结束。故下文有“门前泊舟楫”之语。功业,功勋事业。曾,一定,应当。未了,犹无穷尽。
霁(jì):雨雪过后天气放晴。
晓:天明。
泊:停船靠岸。
舟楫:泛指船只。
行次:行处。又,谓行旅到达。
松筱(sōng xiǎo):松与竹。此意:指惜别之意。
投赠:赠送。
沧波:碧波。
袅袅(niǎo):秋风吹拂。
【译文】
何九又客住郴州郡城,就好像筑巢于林的候鸟。
收拾酒器宴席就将终结,仕宦之途却并没有完了。
山前明月空中天光正映,江河朗明高楼高阁破晓。
门前停靠大大小小的船只,行营往所深入松竹池瑶。
惜别之意寄来赠送于你,江中波纹随风潦潦绕绕。
【赏析】
开元二十六年(738年)王昌龄被贬岭南,途经郴州,好友何九在客舍举行宴会为之接风送行,临别时诗人作此诗相赠。
“客有住桂阳,亦如巢林鸟。”写自己做客郴州,犹如归巢之鸟起句即饱含深情,表达出友人的热情接待使自己有一种宾至如归之感,自己非常感激。句中的比喻非常巧妙,一则将自己喻为鸟,自是有一种不被重用,流落江南的愤慨和失落;一则将郴州喻为巢,真切而形象地表达了友人何九对自己的厚遇。同时,用一个“客”自称,又是双关手法,既指自己己做客郴州,又指自己被贬之身份,含有一种怀才不遇之感,两“客”皆蒙何九厚遇,其谊自不待言,其恩自不须言,所以诗人以“鸟”“林”相喻,显得既含蓄又贴切。
“罍觞且终宴,功业曾未了。”作者没有详写宴会实况,而是以“且终”写宴会即将结束,暗含着盛宴将尽,忧从中来的意味。但诗人要表达的不是离别的痛苦,他想到的是更深刻的主题,那就是建功立业。这两句用对比衬托的手法,衬托出诗人在意的不是别离之伤,而是功业未成之痛。这也是盛唐诗人们的共性,纵览盛唐诗界,从张九龄、陈子昂到高适、岑参,从王维、孟浩然到李白、杜甫,都是胸怀建功立业的抱负。王昌龄此时此地,虽然被贬,却依然保持着这种建立功业的盛唐气象。
“山月空霁时,江明高楼晓。门前泊舟楫,行次入松筱。”前两句写宴后倚楼而望的月下美景,宁静的郴山夜空,下有青翠的群山和碧绿江水,上有空阔的青天和明朗的月光,江边高楼便也有了生机,且如晨光一般明朗了。这是诗人与友人宴后伫立楼头所见郴城之美景。后两句接着写主客下楼行舟夜行,眼见得椰城景色美不胜收。顺流而下,不知了多久,也不知行了多远,如渔人入桃花源一般进入一片诗意的松竹之地。读者无从知晓主客在舟中的言谈,但从此景来看,两人一定是情深意切,谈得推推心置腹。诗人不愧为“诗家天子”,他并没有将宴后乘舟夜游写尽,只是写出出行前与行止时情景,一路的风景及言谈藏于诗外了,任由读者自己去想象。
“此意投赠君,沧波风袅袅。”这是全诗的主旨,“此意”自是两人在舟中所谈之意,虽未明言,但诗人在“功业曾未了”中已经暗示了,读者完全可以推断出,此处的“意”即是诗人建功立业的理想,以此赠与友人何九,既是勉人又是自勉。这与范仲淹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来勉滕子京相似。由此可见,古代文人骚客的胸襟抱负很大,他们并不以个人得失为意,而是以天下为己任。“沧波风袅袅”既是指主客在江边交谈时所见到的水波和所感受到的夜风,又是暗示现实的清冷。寄寓着诗人对现实环境难以实现理想的担忧,从而将内心的热情与现实的冷酷融为一体了。读者由此诗可以看到诗人王昌龄的内心世界,其实,这也是古代众多迁客骚人的共性,他们总是生活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之中。
总之,这首诗首两句写自己做客郴州,犹如归巢之鸟起句即饱含深情。三四句写宴会即将结束,暗含着盛宴将尽,忧从中来的意味。五到八句写宴后倚楼而望的月下美景,以及宴后乘舟夜游看到的景色。最后两句抒发了诗人建功立业的理想。这首诗写景真切如画,抒情真挚如酒,传意真实如在眼前。
【作者】
王昌龄 (698~757年):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边塞诗人。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又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有文集六卷,今编诗四卷。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等。开元二十五年(737)王昌龄被贬岭南,途经桂阳,好友何九在客舍举行宴会为之接风送行,临别时诗人作此诗相赠。
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何九于客舍集
王昌龄①
客有住桂阴,亦如巢林鸡。
罍觞且终宴,功业曾未了。
山月空霁时,江明高楼晓。
门前泊舟楫,行次入松筱。
此意投赠君,沧波风袅袅。
【注】①开元二十五年(737)王昌龄被贬岭南,途经桂阳,好友何九在客舍举行宴会为之接风送行,临别时诗人作此诗相赠。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二两句运用比喻手法,真切形象地写出了友人何九对自己的厚遇,使自己有一种宾至如归之感。
B.五、六两句对仗工整,描写山色空濛、江楼明丽的月下美景,渲染了夜晚的安宁。
C.七、八两句写主客乘舟夜游,“行次人松筱”运用白描的手法叙写进入松竹林的情景,言有尽而意无穷。
D.全诗写景真切如画,语言含蓄贴切,细腻委婉,一反诗人边塞诗的雄浑之感。
16.《唐诗纪事》里称赞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请简要分析本诗最后一句是怎样表达“绪”与“思”的。(6分)
答案:
15.(3分)B【解析]“对仗工整”错误,五六两句中“山月”和“江明”结构不同,“空霁”和“高楼”词性不同,不能构成对仗结构。另外,“描写山色空濛”错误,“空濛”是烟雨迷茫的意思,而“霁”是雨后初晴的景象,如“江明”和“高楼”是写明月朗照下的景象。
16.(6分)①以景结情,将赠别之意、人生际遇融于波涛江水中。②“思清”指诗人将建功立业的理想,赠予友人何九,既是勉励友人又是自勉。③“绪密”既指主客在江边所见水波和所感夜风,又暗示了现实的清冷,同时寄寓着诗人对在现实环境中难以实现理想的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