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尹睿
钻石与黄金正上演一场“冰与火之歌”:在国内金饰价格时隔8天又重返千元大关时,钻石价格却“冷”的瑟瑟发抖。
国际钻石交易所(IDEX)官网数据显示,与去年相比,全球天然钻石价格持续下滑,虽在今年第一季度呈现明显上涨趋势,不过今年4月在遭受特朗普政府加征关税政策冲击后,天然钻石价格较难延续此前向好趋势。
图源:Rapaport 上表的统计样本是D-H色、IF-VS2净度等级的圆钻
5月8日,天然钻石开采商和零售商戴比尔斯集团(De Beers Group)发布公告称,计划关闭旗下培育钻石珠宝品牌Lightbox。戴比尔斯的母公司英美资源集团为优化资产结构,还将戴比尔斯列入待剥离业务名单。此外,从今年3月份戴比尔斯披露的2024年财报来看,该集团去年在钻石产量、销量、销售额、利润等主要财务指标都出现大幅下降。
曾经,“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的价值叙事让钻石与爱情深度绑定百年。但在消费升级浪潮下,这种情感捆绑正面临着解构压力。在消费观念多元化、培育钻石冲击以及投资需求多样化等影响下,钻石商们精心构筑的“爱情符号”的商业神话,是否已到了需要重构的转折点?
扎堆买钻戒的热闹场景不复存在
近日,记者连续几天走访了济南多个商场的钻石品牌店。在济南泉城路某商场珠宝店铺较为集中的楼层,可以明显地感受到,黄金店铺门庭若市,而钻石店铺相对冷清。
济南泉城路某商场珠宝店
不过,或许是正值“520消费季”,工作日的傍晚时分,在记者观察的半小时里,共有5对情侣走进某钻石品牌店驻足停留。“这两天客流量明显增多了,基本上都是来挑选婚戒或纪念日礼物的。”某钻石品牌店店员告诉记者,“30分的钻石戒指相对卖的好一些,价格不算高,日常佩戴也非常合适。这几天店里还针对节日推出了一系列活动,以及婚嫁相关钻石饰品。”
在被问及钻石销售情况时,店员表示,“这几年明显感觉到钻戒没那么好卖了,来店里的客人比以前少很多。现在业绩连以前的一半都不到,已经看不到早年间大家扎堆买钻戒的热闹场景了。”
“钻戒感觉有些华而不实,既不能保值又不能像黄金那样流通。”和男朋友一同来挑选钻戒的孙女士表示,“但长辈们觉得结婚还是需要买‘三金一钻’,有这样一个仪式感,所以来这里逛逛,想挑个不那么贵的。”孙女士坦言。
钻石品牌商的业绩数据也正直观反映出钻石消费市场的疲软态势。DR钻戒母公司迪阿股份(深市代码:301177)最新披露的2024年年报显示,该公司报告期内实现营收14.82亿元,同比减少32.01%;其主力产品求婚钻戒、结婚对戒营收同比均降超三成。莱绅通灵(SH:603900)钻石业务的市场份额在2024年持续萎缩,其钻石饰品占比下滑至48%,毛利率也降至41.6%。而在2023年,其钻石业务拥有近80%的占比。
而珠宝巨头周大福2025财年第四季度(截至2025年3月31日)显示,珠宝镶嵌、铂金及K金首饰(中国内地)同店销售同比下降12.1% 。此前,2025财年第三财季(截至2024 年12月31日),该品类同店销售同比下降20.3%。
有业内人士分析,当下年轻人消费观念更趋理性与务实,在购物时格外注重商品的价值确定性与保值性,消费决策更倾向于“悦己”而非盲目跟风。钻石作为非生活必需品,其情感附加价值在理性消费浪潮中被重新审视;而结婚率的持续走低进一步削弱了钻石消费的核心场景——婚庆需求,使得钻石市场增长面临双重压力。
培育钻石:工业化量产颠覆稀缺神话
价格只有天然钻石的二十分之一
“现在年轻人消费观念变了,对天然钻石热情减退,转而青睐培育钻石或寻找替代品。培育钻石品质接近、价格低,还能满足个性化需求,这对天然钻石市场冲击不小。”上述业内人士表示。
培育钻石的出现,正从根本上瓦解天然钻石赖以生存的“稀缺性”根基。这种在实验室中诞生的宝石,通过六面顶液压机等设备,将石墨块与催化剂置于模拟天然钻石生长的高温高压环境中,短短一两周内就能生成5至20克拉的晶体,实现了工业化量产。此前,国外知名钻石行业分析师保罗·奇姆尼斯基(Paul Zimnisky)向媒体表示,“目前,从国际行情来看,培育钻石的价格大约只有天然钻石的二十分之一。培育钻石已经占据了全球钻石首饰销售额(890亿美元)的20%。”
市场的反应更为直观。据GIA 2024年度数据显示,全球培育钻石毛坯产量高达2980万克拉,中国以75%的市场份额稳居全球产能之首。“我们花了不到6000元刚订制了一款1克拉的培育钻石戒指,和天然钻石几乎看不出差别。”正在筹备婚礼的24岁女孩张瑜表示。作为筹备婚礼的年轻人,她坦言更看重饰品的装饰性和性价比,而非“天然”标签。一家培育钻石工作室的负责人张先生告诉记者,“目前,1到2克拉的培育钻石饰品很受年轻人追捧,尤其是大品牌的复刻设计款卖得非常好”。
这一变化直接冲击了天然钻石市场——2024年戴比尔斯不得不将毛坯钻石价格下调25%,试图挽回颓势,却未能阻止业绩下滑。此外,今年年初戴比尔斯还将其销售的大部分商品价格下调了超过10%,放弃了设置价格底线的尝试。
传统珠宝品牌也开始调整策略。周大福虽表示“暂不进入培育钻石市场”,但已通过关闭低效门店、开设“高店效”时尚店优化渠道;DR等品牌则尝试弱化“爱情绑定”,推出更多日常佩戴款式......
但也有钻石行业分析师指出,高阶天然钻石仍是稀缺品,收藏者不会因培育钻石放弃传承需求。GIA认证的高成色、高净度天然钻石,在二手市场仍具备一定议价空间。此外,卡地亚、蒂芙尼等品牌的钻戒,因品牌溢价独立于原料行情,回收价格相对稳定。
价值重构:钻石行业的破局与分化
当“爱情神话”遭遇理性消费,钻石行业正被迫进入价值重构期。如今的市场已呈现明显分化:塔尖市场对高品质天然钻石的需求依然稳固,而占据更大份额的塔基市场则被培育钻石主导。
值得注意的是,培育钻石自身也面临挑战。持续价格战已严重冲击培育钻石行业利润体系,过去两年培育钻石价格跌幅巨大。在今年3月19日开幕的2025北京国际珠宝展上,有参展商介绍,2023年之前,一克拉的培育钻戒零售价还在1到2万元之间,但如今已经降至五六千元,价格几乎腰斩。
此外,线上原材料低价倾销导致品牌塑造困难,线下渠道缺乏集合店模式制约场景体验。“很多消费者对培育钻石的认知还停留在‘廉价’层面,需要行业共同建立价值体系。”上述张先生指出。
当“钻石恒久远”的旋律渐弱,一个更务实、更多元的珠宝消费时代正在到来。对行业而言,无论是坚守天然钻石的稀缺性,还是拥抱培育钻石的工业化,都需要重新定义“钻石价值”——毕竟在理性消费的浪潮中,唯有真正契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才能在“冰与火”的市场中找到立足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