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知识网 中意知识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艺术生活 »

书法名家华师“论剑”:人工智能背景下,书法教育路在何方?

5月18日下午,值华南师范大学书法研究院成立之际,由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北京大学祝帅教授主持的“人工智能背景下书法发展战略”研讨会在华南师范大学石牌校区美术楼二楼会议室召开,来自书法界、教育界及其他领域的专家学者们,围绕人工智能时代书法艺术的传承、创新与教育路径展开深入探讨。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北京大学祝帅教授主持研讨会。

人文传承:书法是直指人心的艺术载体

在人工智能的环境下,书法如何体现它在当代的价值?这是关乎书法生命力的一个重要议题。

广东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华南师范大学书法研究院院长陈志平教授率先提出,书法作为“直指人心”的艺术载体,其意义在人工智能时代愈发凸显。“人工智能越是发达,手写越是需要,毛笔是四面,它有无限的可能性,它对人是打开的,而不是一种禁闭和限制,所以毛笔书写是纯绿色健康的、直指人心的、彰显人性合理存在的。当我们书写汉字时,你会觉得你是一个活着的中国人。所以我觉得毛笔书写是能彰显你作为一个活着的中国人的最好的方式,写出来的每个字就像你的孩子一样,它属于你,与你建立关联,直指人心,成为你的血脉,文化通过这种方式去传承。” 陈志平教授的开场发言为当代书法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颇具启示性的思考路径。

广东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华南师范大学书法研究院院长陈志平教授发言。

广东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李静对此也深有体会。“我们练书法,在练的过程中,书法实质也是在练你。相当于书法是另外一个你,你练书法的同时,书法也在练着你、修正着你,比如说审美、修养、持之以恒等等。”李静还提到,希望华南师范大学书法研究院以及在座的高校能够把书法引向一种更宽的、更能够适用人工智能背景下的层面,让人们来重新认识或者重塑书法的功能。

广东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李静发言。

广东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梁炳伦就“书法与人的关系”发表了真知灼见,他表示:“书法是中国人的灵魂。因为中国人崇尚的文化是天人合一,而书法就是我们中国人灵魂的载体,在书法里包含了中国人的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梁炳伦指出,书法是中国人的人生观、是中国人的智慧、包含着中国人的审美、代表着中国人的人格。书法的发展还有很多路要走,在怎么把书法生活化、怎么把它普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上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做。

广东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梁炳伦发言。

立足审美书法是人机共存的美育阵地

中国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会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虞晓勇教授强调要突出审美,以审美教育作为一个核心。“AI时代对书法的发展是一种冲击,也带来了一个机遇。也就是说书家在做一幅作品、进行构思时,他的思想、他的精神价值就越来越被凸显出来了。” 因而在高校教育中,需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有资料搜集方面、进行教育的技术提升方面很独特的价值。教育与科技、艺术与科技、书法与科技之间的碰撞是要深入下去的,这种碰撞对于书法研究、书法教育有很重要的作用。

中国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会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虞晓勇教授发言。

广东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刘洪镇认为人工智能虽然可以替代书法中的一些基本技法,但它无法代替书法的艺术性和深度。书法不仅仅是技法的展示,更是对美的追求,而这种美是人工智能无法完全表达的。高校教育应该培养学生更高层次的思维和艺术感受力,而不仅仅是教授简单的技能。书法教育应该帮助学生与传统文化保持联系,增强文化认同感。

广东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刘洪镇发言。

广州美术学院教育学院院长吴慧平教授从事多年书法美育工作,他认为书法教育不仅关注技法传承,还应该强调人格的完善和审美的培养。吴慧平教授指出人工智能在书法教育中的作用——它虽然提高了学习效率,但不能替代自身的艺术体验。因此,人工智能的背景下,书法的发展应着眼于审美素养和文化传承的提升,而不仅仅是技法的传递。人工智能为书法教育提供了更多发展机会,但本质上,书法仍是文化传承和个人修养的载体,无法被技术完全取代。

广州美术学院教育学院院长吴慧平教授发言。

此次研讨会为书法界、教育界等专家学者提供了一个深刻探讨的机会,围绕人工智能背景下书法发展战略展开了精彩的对话。专家学者们一致认为尽管人工智能在书法的技法传承和学习效率上具有重要作用,但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审美价值与人文内涵是技术无法取代的。未来,书法的教育与发展将更注重文化认同、审美素养和个人修养的提升,力求在科技与艺术的碰撞中寻找出一条适应新时代的创新发展之路。

采写:南都记者 周佩文 实习生 何梦怡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知识网 » 书法名家华师“论剑”:人工智能背景下,书法教育路在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