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在参观展览。受访单位供图
深圳明德实验学校(集团)的学生作品——《澜海》亮相2025深圳市中小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深圳晚报记者 严文婷 摄
深圳新闻网2025年5月23日讯(深圳晚报记者 陈仪衡)昨日,由深圳市教育局主办、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承办的2025年深圳市中小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在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16号馆A01展位全新亮相,以“美润鹏城 深创未来”为主题,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深圳市中小学生的艺术才华与创新能力。
创意无限展才华
踏入2025年深圳市中小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的展览区域,迎接参观者的是一个由橙色、绿色、红色等多种色彩方块巧妙拼接而成的入口大门,象征着青少年的无限可能与丰富多彩的创意宇宙。整个展区内部则采用了蓝色、绿色、粉色、橙色等活泼色调进行装点,营造出轻松愉悦的氛围。顶部设计犹如彩色飘带般的灯带,将各个展示区串联起来,仿佛一条流动的彩虹。
本次艺术实践工作坊在2025年创新性地设置了六大主题板块:“承韵·匠心非遗”“重塑·创意生活”“智造·创想科技”“传艺·深圳有礼”“趣玩·共创时光”“点亮·梦想之路”。每个板块都独具特色,旨在全方位展现深圳市中小学生的艺术才华与创新能力。活动现场,观众或驻足欣赏,或互动体验,气氛热烈而融洽。
●“承韵·匠心非遗”展区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深圳实验学校卓越高中的“新瓷之春”“青花之诗”采用传统的青花瓷技艺制作,但在图案设计上进行了大胆创新,融合了现代元素,展现出新生代的独特审美。而碧波小学的非遗烙画葫芦,则通过火与木的艺术结合,使用特制的烙铁在葫芦表面刻画出细腻而丰富多样的图案。
●“重塑·创意生活”展区
充分展现了学生对日常物件的巧妙改造与美学重构,体现了他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对生活的热爱与再创造,普通物品也能被赋予新的生命与艺术价值。来自深圳小学的学生作品《千字灯语》以传统毛笔书法为灵感,将《千字文》中的文字巧妙地融入灯罩的设计之中,当灯光透过这些布满汉字纹理的灯罩时,整个空间被柔和而富有文化气息的光影所笼罩。而南山实验教育集团荔林小学的学生则用色彩斑斓的黏土创作了一系列趣味十足的艺术作品,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组“三星堆面具”——通过对古蜀文明中神秘青铜面具的观察与想象,用柔软的黏土重新演绎了这一文化遗产,面具造型夸张而不失细腻,线条流畅。
●“智造·创想科技”展区
本展区是艺术与科技深度融合的创意舞台,集中展现了深圳市中小学生在数字技术、人工智能、3D建模等前沿科技领域的艺术化应用能力。
红岭中学(红岭教育集团)高中部的学生团队带来了一组令人耳目一新的系列作品——《胶版羽梦》。该系列以深圳红树林湿地生态保护为叙事主线,融合了百年明胶工艺与现代数字媒介技术,展现出学生们对自然环境的关注与艺术表达的高度融合。作品中,学生通过数字板绘、AI生成等多种形式,生动描绘了黑脸琵鹭等候鸟迁徙的生态图景,并巧妙融入了岭南文化中的传统意象。
另一侧,坪山区未来学校带来了名为“百变大圣”的系列作品,引发了不少观众驻足惊叹。学生通过对经典文化符号“孙悟空”的再创作,运用3D打印技术制作出多个造型各异、风格多样的“Z世代孙悟空”形象。这些作品打破了传统影视与绘画中孙悟空的固定形象,融合国潮元素,每一件作品都经过精细的涂装上色与细节刻画,从面部表情到服装纹理都极具表现力,展现出学生们扎实的工艺水平与丰富的想象力。
●“传艺·深圳有礼”展区
承载着青少年对本土文化的理解与热爱,他们以艺术的方式将深圳的城市精神、地标建筑与人文风貌转化为传递深圳形象与城市温度的独特“礼物”。在福田区皇岗创新实验学校带来的《城市掠影》系列书签前,观众纷纷驻足欣赏。这套书签巧妙融合了深圳标志性建筑和城市景观元素,通过精细的手工雕刻与层次分明的色彩搭配,将城市的现代感与艺术性完美结合。而宝安区海乐实验学校的创意装饰摆件则进一步拓展了深圳地标建筑的表现方式,学生们以滨海艺术中心等地标建筑为灵感来源,通过剪纸、拼贴等方式,展现着鹏城少年对城市空间美学的理解与表达。
美育的种子在每一位参与者的心中生根发芽。深圳明德实验学校(集团)创新中心教师王智媛在谈及学生设计《绿茵精灵》《澜海》等服装作品时,深有感触地说道:“艺术设计的培养,绝非仅仅是技巧的传授,它对于学生思维和创造力的提升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尤其是在设计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发散思维,鼓励他们打破常规,勇于尝试新的想法和组合,更要在他们遇到困难和挫折时,给予及时的引导和支持,让他们学会在试错中成长,在挑战中蜕变。”
坪山区未来学校党委副书记黄志炫则以该校学生创作的“百变大圣”系列作品为例,阐述了美育课程的深远意义。他介绍道:“这些作品脱胎于学校的手办模型制作课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不仅学习了建模、雕刻、涂装等专业技能,更将数学、信息化、文学等看似碎片化的学科知识进行了有机整合。跨学科的学习方式,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更让他们在实践中深刻理解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学会了如何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和传承。美育课程的开展,应该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方式。它不应该局限于传统的课堂和教材,而应该打破场域的限制,让学生们在更广阔的天地中感受美、创造美。”
互动体验乐无穷
今年,全新升级的“趣玩·共创时光”展区无疑成为2025年深圳市中小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中最富活力与互动性的亮点区域,数字建模、漆艺、嵌瓷、擂茶制作、锡箔工艺、毛毡手工等比去年更为丰富的互动体验项目轮番上演,让每一位走进来的观众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艺术表达方式。此外,该展区还深度融入了深圳市教育局推行的“每周半天计划”。当天下午,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实验学校的近170名学生便在老师的带领下,兴致勃勃地走进展区,开启了一场沉浸式的艺术探索之旅。“真的太棒了!我也想亲手制作属于自己的艺术作品,一定特别有成就感!”孩子们围站在展台前,叽叽喳喳地分享经验、交换想法。
为了给孩子们更多职业体验感和成就感,工作坊还打造了公益售卖区,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集创意展示、产品推广与公益实践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翠园中学的“山海经”扑克、深汕实验学校的“飞地文创”、大鹏新区大鹏第二小学的AI皮影胶片文创……一件件凝聚着智慧与心血的艺术作品被转化为富有文化内涵与实用价值的文创产品,吸引了众多市民驻足选购。南山外国语学校(集团)高新中学的学生代表周美汐、蒋天曦、徐思然、陈筱安,在指导老师戎露的带领下来到现场,向观众推荐她们的“灵蛇衔瑞·花灯映岁”蛇年纸灯作品。当被问及对作品售卖的期待时,她们坦然表示:“其实我并不在乎自己的作品能够售出多少,我高兴的是,有更多人看到了、肯定了我的作品。这种被认可的感觉更加珍贵。”
除了精彩纷呈的展区与互动项目,工作坊也成为众多“小艺术家”展示自我、表达创意的重要舞台。他们不仅带来了令人惊艳的作品,还化身“小小讲解员”,充满自信地向观众介绍自己的创作理念与制作过程。来自宝安区松岗第二小学的学生徐子芸和廖方维,在指导老师陈佳乐的帮助下,热情地为参观者讲解她们团队创作的掐丝珐琅作品,展架上,由她们团队精心打造的明代凤冠与立体荷花盆栽尤为引人注目。“我们希望通过这些作品,让更多人了解掐丝珐琅这门传统技艺,并感受到它的独特魅力。”两位小创作者认真地说道。
新安中学(集团)第一实验学校的学生谢云冰、周子沫、徐旺滢、史旭彤、周凌乐、吴优、宋佳贝等人,更是穿上了由剪纸、景泰蓝等非遗元素构成的西装、旗袍和礼服,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时装秀。
美育未来更可期
“我们应该鼓励孩子们在生活中发现美,以自己的方式呈现出来。”广州市民李先生在参观后如此感慨。他表示,这次艺术实践工作坊让他看到了深圳市中小学生的无限创意和艺术才华,也让他对美育教育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海外参展商Mark表示:“这些孩子的作品充满了想象力和创造力,简直令人难以想象!这充分说明了深圳市在美育教育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在艺术学科中,人工智能的应用和发展将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意发展空间,同时也将助力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据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德体艺教学研究中心主任黄宏武介绍,近年来,深圳美育成果丰硕,包括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全国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教育创新案例一等奖等,并在课程开发、艺术作品等方面取得优异成绩。
他表示,深圳在美育方面的培育措施上,突出了课程体系、特色走向和多元化,这与深圳城市的发展紧密相关。深圳的美育成果和创新举措已形成可向全国推广的深圳经验,未来,深圳将继续深化美育教育改革,为青少年提供更多元化、更高质量的艺术实践机会,让美育之花在鹏城大地绚丽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