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知识网 中意知识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艺术生活 »

艺术网丨唐朝诗人杜牧唯一传世真迹《张好好诗》

《张好好诗》是诗人杜牧唯一的传世真迹,是其在唐文宗大和九年(835年)前后创作的行草书法作品,为纸本长卷,用硬黄麻纸书写,纵高28.2厘米,横长162厘米。

该诗卷卷前有宋徽宗赵佶书签“唐杜牧张好好诗”,并钤有宋徽宗的诸玺印,后为清内府收藏,溥仪将其带出宫外,流落到民间,最终张伯驹先生于1956年将其捐献给国家,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杜牧出身京兆杜氏,家道中落后高中进士,成为沈传师幕僚。唐文宗大和三年,26岁的杜牧在沈传师江西幕府的家宴上结识了13岁的歌妓张好好,二人互生情愫。但后来沈传师的弟弟看中张好好并纳为妾室。数年后,杜牧在洛阳东城重遇沦为当垆卖酒女的张好好,感旧伤怀,于是写下此诗。

作品的艺术特色:

在笔法上,行笔老辣凝实,露锋起笔,转折圆润婉转,提按分明,笔势凌厉,如“东”“重”等字,起笔锋芒毕露,转折处流畅自然,尽显控笔之精妙;

在结字上,灵活多变,因字赋形,字与字对比强烈,还频繁使用“断笔”,以主笔结势,运用七侧顿挫、俯仰向背等笔法形成险奇的字态,像“高阁倚天半”中的“高”“阁”二字,形态各异,对比鲜明;

在章法上,布局和谐,纵有行横无列,字距紧密但不显局促,行距宽松又不失呼应,整体气势连绵,一气呵成。

作品以细腻笔触描绘了张好好的美貌与才艺,如“君为豫章姝,十三才有余”,也叙述了她的不幸遭遇,表达了诗人对她的同情与感伤,充满浓郁的感伤氛围,是研究唐代社会文化的重要资料。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知识网 » 艺术网丨唐朝诗人杜牧唯一传世真迹《张好好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