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物访谈见长、著有名篇《章子怡:她就是一代》、Variety主编选集《看得见的她》等的作家丁天这一次带来的是一本特殊的访谈集:《变化启示录——丁天x张艾嘉x廖国敏三地对谈》。
此书以作家、访谈人、Variety中国版前主编丁天,与著名演员、导演张艾嘉,指挥家、澳门乐团音乐总监兼首席指挥廖国敏的对谈实录为主要形式及内容,以后两者在港澳合作的创新交响乐剧《仲夏夜之梦》为起点,为当下大势下的焦虑之人和文艺事业有志者,提供一份以“如何面对与创造变化”为主旨的启示录。
丁天表示:“看起来是《仲夏夜之梦》把我们仨聚在了一起,但更深层的原因或许是:我们三个人都在传统行业——写书,电影,古典乐,发展都超百年,眼下也都很难。卖书难、卖电影票难、卖古典音乐会难,这是传统但有所追求中人的共同困境。”
,
因为很难,所以有这本区别于以往电影人专门故事集的三人访谈书的诞生。
——是三个创作者对自己作品的解说
——是提供感受电影、音乐、媒体、女性、青春等的另一种方法
——是同题之下,以内行视角、友人方式,进行轻松、坦诚的对话
由澳门“闲人公社”艺术文化团体出品,由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发展基金支持,由著名剪辑廖庆松、纪录片工作者伊藤诗织、金像最佳配乐得主黄衍仁联合推荐。全书由《Harper’s BAZAAR芭莎艺术》杂志中国版前美术总监徐洋设计,其与丁天一起选用的主色Mocha Mousse,一种象征摩卡与慕斯混合的柔和棕色调,与如黑咖啡一般的简洁色条及字体一起,诠释了“变化”后的最佳境界:既有经典大地色的优雅,又有走南闯北的意味——
只要有路,就可以以清醒之姿,一直走下去。
《变化启示录——丁天x张艾嘉x廖国敏三地对谈》于即日起在澳门“边度有书”(连胜街47号)先行独家发售。这本书从排版到纸张均承袭旧日杂志书的遗风,并有为读者特别做的设计:有边栏可做笔记,直接写在空白处即可;有一些如同弹幕的带图标签、标注,有兴趣的内容可自行查阅进行更多延展;还有两则幕间书,是新编辑的旧文,模拟黑暗中的大银幕进行放送。并且,它还会依然是一本在变化中的书,期待新的访谈与互动。
毕竟,此时,比套路的鸡汤更需要的,是好入口的咖啡的“清醒的平静”。
以下,是她在风口浪尖的时期写下的自序,由导筒独家全文刊载。
我相信变化,但我更相信你
丁天
《婚礼进行曲》之外,交响乐剧《仲夏夜之梦》还让我记住了一句不止描摹爱情的台词:磨难是爱情的命运——它也可以描摹一切变化。
张艾嘉穿着买手店淘来的银线上衣,和临时改制的红裙,她盈盈站在澳门乐团前,说出此句的声调和弥漫在人们头顶的乐符一样轻盈——在她一旁,指挥廖国敏的棒尖指向观众席旁的合唱团,他清俊的侧脸不时被笼上舞台灯光的银晖。
这是一格我会一直记得的画面。这是若非戏剧+独白+明星,这种变化组合后的交响乐以新形式“交响乐剧”出现,才会诞生的画面所创造的记忆。
这是创新的意义,也是这本三人访谈录的起源。
,
对我个人而言,整理这一版《变化启示录》的过程,更像是“变化回忆录”。
写此书中,我自己更不会忘记的一格画面,是六月我在香港蝴蝶风球来临前的酒店里,风雨欲来,裹着睡衣的我一边收尾书稿,一边手机爆炸——因为一个三年前的演员采访,我的名字被拱上热搜,“你红了”“小心黑粉”“你又风口浪尖了”——我并不想以这样的方式出名,但那一刻我意识到,我的媒体经历,从写章子怡的时尚杂志《时尚先生Esquire》封面文章《她就是一代》大红,因为她的《一代宗师》;到做彭于晏从影十年的《大众电影》封面故事《十年模范生岂止一个好》大爆,因为他的微博转发;再到这次的个人播客“D小姐见影”被挖,所谓自媒体时代——时代的浪潮中,我的确是亲身以肉身承受并验证了媒体的变化。
“用好这一波流量,让你自己更红!”这么说的不乏其人。但我庆幸的是,我还在做手头的这本书,在这个喧嚣的时代里,还能安静地,躲进我一个个日夜颠倒、兢兢业业敲打出来的文字里——
这本书也许不会大卖,但我必须要做。
看起来是《仲夏夜之梦》这个结合了莎士比亚和门德尔松的交响乐剧项目把我们仨聚在了一起,但更深层的原因或许是:我们三个人都在传统行业——写书,电影,古典乐,发展都超百年,眼下也都很难。
卖书难、卖电影票难、卖古典音乐会难,这是传统但有所追求中人的共同困境。
整理文图资料的时候,我清晰地看到旧照里每个人这些年在变,还有媒体和种种行业的变化——过程里,我发现虽转行策展两年,但我还没有忘记做杂志的手法,十多年的职业生涯让这种“编辑”的本领成为了刻在骨子里的本事——而且阴阳差错,我最喜欢的杂志设计师又回来了,杂志鼎盛时的芭莎系“创意总监”,和我一起加急做完了这本先导杂志书——不是说现在的设计不好,只是通晓杂志规范的设计师真的太少了。当我们把一部分旧刊,包括Variety中国版最后一期封面及内页“经典”栏目特稿放入书中的时候,我再度想起了“青春三部曲”影人访谈集中引用过的歌词,来自陈珊妮的《来不及》:过期杂志上登着太多早逝青春。
这个世界好像变了,又好像没变——我们还是一样来不及,路人的嘴里依然全是对别人生命的揣测。
但被安慰到的那一刻还是猝不及防的,来自那日台风天晚上,我的忘年交挚友,关锦鹏导演获颁第十九届香港艺术发展奖“杰出艺术贡献”奖时的发言:“最出色那几位导演,许鞍华导演、谭家明导演、严浩导演⋯⋯我跟他们做场记、做助理编导,在八十年代初期出来拍戏,又叫我出来做副导演,很老实说,他们没有真的要教我“关锦鹏”怎样拍戏,而是身教,也容许我找到自己。趁这个时刻,我衷心多谢他们。”
走过香港电影新浪潮变革的人站在那里,说着没有他们,就没有他——同理,没有莎士比亚和门德尔松,再创新也不会有《仲夏夜之梦》的交响乐剧产生;没有对一次次采访和亲笔的坚持,再想红也不会恰巧在探索真相的风暴中心。
一切都是经历,所有都值得感恩。或许终有一天会得到犒赏,但人生最重要的奖牌,始终是自己给到自己的。
卖书难,但我还在写,显然是因为,写书于我是快乐的。
那是在也一并收入在本册中的幕间书,《打开那封名为“张艾嘉”的快乐情书》里如实纪录的事:创作的快乐,无可比拟——“这个时代,多了很多东西,但真的少了单纯的快乐。”这是私底下张艾嘉说得最多的话。
我们最新的心得是:快乐,因为安静。
“现在的不安全感,我都觉得是现代的人出现了问题。中国式青春的问题,一直都是太着急了。”这几年才开启综艺的她,一连做过了《念念青春》和《艾嘉食堂》两档不同的节目,她的感悟也依然不同,“现代的人都太活在人家的眼里,或者活在别人的生活里面。每天看抖音,看热搜,看谁谁谁怎么样⋯⋯反而就是少了我们自己的生活,连我也觉得有点害怕。而我去做《艾嘉食堂》,那段时间我是真真实实地在做菜!真的在过生活,是多么美好⋯⋯因为当人可以安静下来的时候,我们才可以找到新的一面,很可能是那个原本自己就有的一面。”
整理这样的访谈文字的时候,我就像是接收到了一个安静而美好的拥抱。好像多年前的《念念》,这个几对年轻人各自怀揣心结,不断找寻与自己和解的方式,以及各自人生位置的故事。她的话言犹在耳,“这部电影是对观众‘两个小时的凝视’⋯⋯但愿大家看完《念念》,会有被拥抱过一样的温暖感觉,并从中获得安静和力量。”
而今,我想通过这本访谈集,把我感受到的拥抱传递给你。
,
只有变化是不变的,且是不可逆的。
《仲夏夜之梦》的半年后,《春之祭》——这支二十世纪初颠覆古典音乐的曲目,以不和谐的和声以及非一般难的演奏技巧闻名——百年来第一次在乐团总监及指挥廖国敏的坚持下登上澳门文化中心的舞台。
“音乐在那个时候,还保留在‘音乐是为了上流社会很优美’的层面⋯⋯而它真的是旷野,是经典,那些不协调改变了什么叫音乐,什么叫现代音乐,在它之后,音乐史全改写了。”
这是我幼时记忆里,酷爱古典音乐的父亲最喜欢的曲目。而我自己最记得的是,电影《香奈儿的情人》里,面对才华横溢、兼有家室的作曲家史特拉汶斯基,身着白裙的香奈儿即便有情也如何不愿意将自己献祭——即便《春之祭》最重要的灵感来源之一就是原始部落献祭少女的仪式,这形成了如此微妙的对应与张力。
这是我的“仲夏夜之梦”——她站在他面前,有过勾引也有过拒绝,镶着金边的裙摆坚定地一挥,如同立场鲜明的旗帜——《春之祭》的伊始,就是巴松管所制造的一种清澈的撕裂感,就像有一面旗帜,在空中飘扬后被扯断。
这是变化的阵痛。但阵痛之后,安静无价,因为化繁为简。
我青春期看过最多遍的《欲望都市》如今的续集《就这样⋯》第二季的末尾,最后的晚餐上,专栏作家Carrie给前来赴宴的人出了同一道题:说一件你想放下的事——答案从规则、好胜心、紧张、控制欲、社交媒体到猜疑、过往、愧疚、恐惧、期待,不一而足。
何来此问?因为她搬离了她百年历史的纽约小屋,而我也从上海-北京十余年的双城生活,在婚后变成了上海-澳门。
我想我会这么说:放下变化,做你所想。
这本历时两年、横跨三城的书,感谢我身边的先生,感谢不一定在我身边的朋友们。我记得你们给予我的每一个安静的拥抱,如定海神针般重要。
1968年,安迪·沃霍尔已经预言了如今这个“每个人都可以在全世界出名15分钟”的时代。他肯定地说每个人都喜欢出名,只有他当时力捧的“工厂女孩”伊迪·塞奇威克(Edie Sedgwick)的母亲反驳了这一点。“我对她有更高的期待。”她说。
我想说的是⋯⋯我希望通过这本访谈集让你得到的是——
在一切变化和变化的一切中,你更需要一点定力。
注:
《变化启示录——丁天x张艾嘉x廖国敏三地对谈》
作者|丁天出品|林键均设计|徐洋封面摄影|Cathie LAM
出版|“闲人公社”-艺术文化团体闲人公社
印刷|北京良图广告有限公司
场地鸣谢|澳门雅辰酒店宣传鸣谢|导筒
供图鸣谢|澳门乐团、视仁华纳(CNEX)、受访人、相关媒体等
特别鸣谢|杜娟女士、尹璐女士、陈玲珍女士、Ada CHAN、Kelvin LAM King Fan、吴子婴先生、叶政德先生、覃天先生、沈韩成先生、姜天钰女士、huanhuan、朗、鸾、邱文超、Anson、东(SHOTCUT Production)、Christian Y、Eric Nyari(排名不分先后)
丁天
作家 影视访谈人 策展人
代表作影人访谈集“青春三部曲”:《骄傲是另一种体面》(2021)(29+1种相遇方式》(2018)和《天意春顾倔强的你》(2014)。
有“好莱坞百年文娱圣经”之称的杂志Variety中国版2020-2022主编。2023年起任澳门国际纪录片电影节艺术总监、澳门文化局辖下“恋爱·电影馆”华语选片人。第四届澳门长片计划电影《日漫夜长》监制及编剧。
丁天是影坛伉俪丁然(代表作《女理发师)和张鸿眉(演员代表作《小城之春》、导演代表作《珊瑚岛上的死光》)的孙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