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知识网 中意知识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艺术生活 »

新书速递丨何俊《本心与实学:陆象山心学的展开》

点击星标

第一时间收到我们的推送~

本心与实学:陆象山心学的展开

何俊 著

定价:118

上海人民出版社丨2025.06

内容简介

陆象山的心学上承孟子,下启阳明,是儒家心学传统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本书主要围绕“立心”、“发明”、“辩学”三个主题,从“本心”与“实学”两个方面对象山心学展开了全面而系统的研究。其中,“立心”是根本,包括“本心与认知格局及事和理”、“本心与实学及心学谱系疏证”、“本心与言语及注我注经”三章;“发明”是本心之发为实学,包括“读书法与解经法”、“《易》学与《春秋》学”、“易简工夫”三章;“辩学”是对主流及各种思想的回应,包括“攻朱子”、“辟佛老”、“训门人”、“仕宦生涯”四章。

陆象山是南宋理学完型时期最重要的参与者,也是理学程朱主流形态最有力的挑战者,这也使得象山心学呈现出了强劲的探索性,这种探索性不只反映于他的言语,更反映于他的整个生命。故而本书不仅在哲学建构层面对象山心学作出了精微辨析,更在实践层面、在南宋社会政治的大背景下对象山的人生践履作出了深入解读,以此实现对象山心学真实、丰富而又立体的领会,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南宋儒学广阔的生长空间与思想张力。

作者简介

何俊,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哲学学院博士生导师,兼任全国朱子学会副会长、中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著有《西学与晚明思想的裂变》《南宋儒学建构》《从经学到理学》以及专题论文集《事与心:浙学的精神维度》《师英录》《望川集》等

后记

2018年秋学期我到复旦哲院开始授课,院长孙向晨教授嘱我开拓江南儒学研究,因为这是复旦大学上海儒学院预设的研究方向之一。2019年8月兼任上海儒学院院长的陈来教授来杭时,我向他请示相关工作,陈老师指出,把江南儒学作为一个领域开展相关学术活动,同时建议我能花两年时间专门研究陆象山,以弥补这些年来朱子学与阳明学的研究兴起后相形之下凸显的缺失,并提醒我尽可能把自己体会到的余英时先生的研究方法应用在研究中。由于当时我主持的国家社科重大项目,以及我撰写的结题书稿《从经学到理学》正处于收尾阶段,故不能马上转入象山研究。待到2020年10月项目结题,拙稿交付出版社后,我收拾精神,从2021年起开始进入象山的世界。

前此二十年,我撰写《南宋儒学建构》时,自然已经研究过象山。只是当时的研究是以朱子为中心来梳理整个南宋儒学,因此对于象山的研究主要围绕着朱陆之争,顺及他的核心思想。虽然我对象山心学的基本理解并没有根本改变,但作为一项针对象山的个案研究,以往的研究显然是不够的,充其量只能是作为我进入象山世界的一个引路而已。

正如稿中所引牟宗三所说,“象山之学并不好讲”,此亦今日学界同仁之共识。回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与本世纪初的几部象山专著,虽不无可取之处,但总体上是不能让人满意的。稿中所引近年汇集的会议论文集,以及零散所见的论文,则不断印证着我的偏见,即研究象山写一二论文不难,难的是对象山获得整体而亲切的具身性理解;如果没有这种理解,一二论文在获得一得之见的同时,往往还会造成似是而非的误解。

象山心学之不好讲,固然有其自身特殊的原因,但实与今人自囿于固化且单一的哲学观念有很大关系。哲学是二十世纪现代中国知识体系建构中的纯西学性质的植入,以西格中固然是必然与必要之举,且卓有建树,但哲学之于西方既非一固化的形态,问题也处在不断迁延转变之中,我国哲人虽即便是高明通人,亦难遍识西方哲学之各门各派,而只能依其学缘与性情,充其量取其一,旁及二三,从而施之于格中。若因此对中国哲学有所识见而固化其西方哲学之取径,其弊病丛生不待而言;即便是移步换景,别见洞天,终究还是将古人形塑成一个由外部性造就的“半洋不古”的“二毛子”形象(借用钱钟书《七缀集》自序中的自嘲语),看似吻合,其实全不是一回事,甚至越是说得煞有介事,越是相去甚远。

2023年夏,象山书稿草成。12月干春松教授邀我去北大作一讲座,并特意安排在冯友兰先生的故居三松堂。为了表达对前辈的敬意,我拟了讲题,“守先待后——宋学研究的再出发”,主要是以象山研究为例分享了自己研究上的心得。撮其要,大致讲了三层意思:一是处理好对西方哲学的借镜。借镜于西方哲学来进行某位中国哲学家的分析,依然是必须与必要的,只是这一借镜,既无必要限于一家,更要避免将其思想装入所借用的套子中。我在象山研究中,对西方哲学的借用,完全是由象山心学出发,所用借镜皆仅为照明,该取什么镜子,又该取什么角度,完全且只为了理解象山。二是置象山心学于思想的境遇中理解。简言之,这个境遇包括了思想赖于产生的知识与历史。知识不仅是正统的经史之学,还有传统社会影响所有人生活的诸如堪舆、命理、星象、祈禳等,后者则是具体的家庭、社群,以及南宋的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象山心学是一家之学,附丽于他的生命,又是展开于他的境遇中的。三是文本的细读与分析。但凡研究象山这样的思想家,文本细读与分析似乎毋庸赘言,然事实上在研究中往往一是自囿于学科,眼中只见得那些显见的思想材料,而忽视许多看似与思想无关的寻常材料,二是流于文字表层,将许多深层的信息错失。我在最后撰写引言时,特意首辟文本一节,借用李绂的点评,既为了说明文本本身的问题,更旨在表达前人的识见高明实在于对材料的独到体会。走笔至此,不由得忆及二十多年前的情景,余英时先生为我示范文本细读,举二程一则语录为例,不时站起从书架上抽出文献,辐聚各种材料对之加以释证。概而言之,我所讲的“再出发”,就是希望尽可能剔除外部性的以西格中,从中国哲学的内生性出发,以西学为借镜,对中国哲学获得具身性的理解,从而成为一种活的有生命的存在,而不是貌似深刻玄妙实则枯槁无趣的死物。

书稿2023年9月交付上海人民出版社审稿,同时申请并幸获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23FZXB027)。根据匿名专家的意见,我又对书稿进行了修改。书稿清样今年上半年出来后,恰逢清华国学院成立一百周年,承邀于8月作“清华国学系列讲座·纪念清华国学院成立一百周年冯友兰中国哲学纪念讲座”,我便以“象山心学三讲”为题,分别在高海波、赵金刚、唐文明三位学兄的主持下,就书稿正文的三个部分,讲了“象山心学之本心植立”“象山心学之发明展开”“象山心学之辩驳攻斥”;其间又承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中国哲学研究室邀请,在刘丰兄的主持下,讲了书稿的结语章“象山的士宦生涯”。如此便等于向师友们作了关于象山研究的完整汇报,听到了大家的批评意见,甚为铭感。尤其是陈来老师亲自出席首场讲座,给出了非常具体的评论,有些我事后以注释形式补入书稿,有些则现场作了说明。只是,其中关于象山本心性质的判定,当时说明似乎不够明确,故讲座当晚与高海波兄一起散步时,更作商量。原拟对此也以补注方式在书稿的适当处交待,但本心是象山心学的核心概念,弥散于整个思想,故想来还是于此略作补充更好。

陈老师大概已知道我所坚持的内生性理解的立场,故他特别说明,如果一定借用西方哲学来看,象山的本心究竟是先验的,还是经验的?我当时的回答是唯唯否否,含糊说过,未能说明。之所以唯唯否否,盖因象山的本心的确既是先验又是经验,实不能断以一端。如果自始便假以先验与经验这些概念进行分析,则无论如何诠释,实便与象山之本心有了一间之隔。稿中尝引及《语录》中云:“居象山多告学者云:‘女耳自聪,目自明,事父自能孝,事兄自能弟,本无欠阙,不必他求,在自立而已。’”据此似可断象山之本心如本自聪明之耳目,为先验的存在。但是,象山之本心又必待面向事而真正植立,此又如耳目之自聪自明必待在听与观的过程中形成是一样的,因此象山之本心又似是一经验的存在。先验与经验在西方哲学中自有它提出的预设与逻辑,其内涵与外延并不足以说明象山之本心,如必引而强为之说,便只能在先验与经验已日常俗用的意义上,断象山之本心是先验与经验的合一,其先验因经验而植立,其经验又因先验而丰富。也许正是有诸如此类的麻烦,又希望避免分析过程中陷入既是与又是、一方面与另一方面的言说陈式,故我对20世纪以来建构起的以西格中模式存有疑惧。这里需要补充一句的是,在宋明理学研究中已被惯用成的本体工夫模式,看似以中释中,但在以西格中模式的主导下,也迹近一种僵化了的变形。前述在北大的讲座标举“再出发”,其宗旨亦是希望能够对中国哲学诠释中所固化了的陈式有所突破。

我在这一后记中详述象山研究的缘起与过程,主要是为了说明这项研究于我完全是一件具有探索性的工作。我从业几十年,一直没有兴趣做某个哲学家的个案研究,除了叶水心以外,原因即恐在方法上难脱以西格中的窠臼。在百卷《宋元学案》中,除了温公、康节、濂溪、横渠、二程与朱子各占两卷外,唯有水心亦占两卷篇幅;前数人得占两卷,朱子以外恐不无导引于道统的观念,而水心虽有黄宗羲、全祖望的浙学观念在起作用,但更重要的还是缘于水心思想的超迈卓异。我有心专论水心,诚窃以为或可能在传统经史子集的意义上展开研究。只是我既不能潜心从前四史通读到唐五代史,便深感难以讨论占了叶水心半部《习学记言序目》的史论,故只能止于零碎散论。

因此,在我将近耳顺之年,能够近乎意外地三四年沉潜于象山的世界,尽力去理解他的思想,他的不容已与不得已,并在耳顺之年完成这项工作,无论是否在有限的意义上有所获知真实,在方法上作了某种有意义的探索,我还是非常欣喜的,并必须首先诚挚地向陈来老师表达衷心的感谢。若非陈老师的建议,我是根本没有专论象山的考虑的。事实上,在我的整个研究中,我始终第一时间向陈老师报告我的研究进展,而他一如在清华的讲座,总是及时给予回应,或勉励,或商榷,或补充,待我以道友,而实可谓师也。

除了前述几位学兄与匿名评审专家一并感谢外,我还要感谢方旭东兄。旭东兄于理学沉潜有得,治学兼承陈来、杨国荣教授,而我对陈、杨二教授素所敬重,故研究进展亦时呈旭东兄批评,每每而得指益。又,2021年上半年,我受邀于岳麓书院讲宋明理学课程,姜广辉教授的高足唐陈鹏任助教。当时我的研究正处在深入展开过程中,故每次上课前后,陈鹏不仅做好助教的全部工作,还总是任我分享关于象山的研读和写作,得他耐心倾听,细心阅读,诚为学友。当然,我自己指导的研究生们无疑也了解我的研究进展,并时时代我查检材料,尤其是刚刚毕业的吴洁博士,除了替我承担诸如填表等各种杂务外,她的博士论题是清代浙东学派关于陆王心学的研究,相关的讨论总是能让浙学先贤们的观察与论述以某种方式启发着我。我应该向唐陈鹏与我的学生们致以谢意。

我的研究在获得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前,得到了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哲学一流学科培优行动的支持。从2021年起,我开始陆续发表象山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它们是:

1. 《象山心学中本心与认知格局的关系》,《复旦学报》2021年第2期;

2. 《陆象山的“六经注我”与“我注六经”》,《中国哲学史》2021年第5期;

3. 《本心与实学——兼论象山对心学谱系的疏证》,《哲学研究》2022年第2期;

4. 《陆象山的解经法》,《四川大学学报》2022年第3期;

5. 《陆象山的读书法》,《中国心学》(第2辑)2022年8月;

6. 《尧舜之前何书可读?——陆象山的本心与言语》,《中国文化研究》2023年第1期;

7. 《义理、象数与工夫——陆象山易学思想的心学旨归》,《周易研究》2023年第5期;

8. 《陆九渊易简工夫疏论》,《学术界》2023年第7期;

9. 《陆九渊攻朱熹的一个知识社会学分析》《复旦学报》2023年第9期;

10. 《陆象山的〈春秋〉学》,《孔学堂》2023年第10期;

11. 《哲学史与思想史的具体结合》,《社会科学战线》2023年第12期;

12. 《陆九渊辟佛老析论》,《中国哲学史》2024年第1期;

13. 《南宋士人讲学及其探索性》,《文史哲》2024年第6期;

14. 《陆九渊的文本》,《朱子学研究》第43辑;

15. 《陆象山的士宦生涯》,《学术界》2024年第6期。

对上述刊物与责任编辑,以及国家社科基金与哲学学院,一并谨致谢意。

最后,我必须感谢上海人民出版社与张钰翰兄,书稿不仅在出版社的支持与钰翰兄的具体操作下,获得了国家社科的后期资助,而且在按照国家社科的要求出版统一标准的版式后,又将拙稿纳入我的个人著作集刊行。

还须补记几句的是,书稿清样校好于9月20日寄回出版社后数日,央视《记住乡愁》节目组的颜飞同志联系我,他们拟以象山陆家为背景来讲述家风传承的故事,欧阳祯人兄介绍他来邀请我,在国庆长假后到金溪拍摄。假日中我重新翻览象山集,并偷闲撰此后记,前天草成,昨日来金溪,今天跟着节目组拍摄了一天,明天还要工作一天。感谢欧阳兄与颜飞同志,让我的象山研究以此方式在象山故里画上句号。虽然我已不是第一次来金溪,但因为工作方式的不同,还是让我对此间的风物产生特别的感受,以致不免让我遐想,八百三十年前的半个世纪中,象山心学在这里的展开。

何俊

甲辰重阳前一日于金溪

目录

引言1

第一部分 立心

第一章 本心与认知格局及事和理3

第一节空间定位与主体性的确定5

第二节时间标注中的价值内涵及其方法14

第三节心面向的事及其理23

第二章 本心与实学及心学谱系疏证34

第一节本心与实学36

第二节孟子前后诸儒之病46

第三节孟子十字打开:存心与尽心58

第三章 本心与言语及注我注经73

第一节尧舜之前何书可读78

第二节《六经》皆我注脚88

第三节我注《六经》99

第二部分 发明

第四章 读书法与解经法113

第一节读书法116

第二节解经法131

第五章 《易》学与《春秋》学149

第一节《易》学152

第二节《春秋》学172

第六章 易简工夫191

第一节立根本193

第二节保养不替212

第三部分 辩学

第七章 攻朱子235

第一节共同体的内在竞争238

第二节问题的聚焦248

第三节思想性质与方法的判定258

第八章 辟佛老271

第一节佛老不足以辟275

第二节何为异端283

第三节作为艺的禅学291

第四节释氏立教之病根299

第九章 训门人311

第一节规模与气象314

第二节方法与风格326

第三节探索及其成败338

结语 士宦生涯352

第一节士的培养357

第二节宦海沉浮368

第三节俯仰周旋只事天381

索引394

后记415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知识网 » 新书速递丨何俊《本心与实学:陆象山心学的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