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知识网 中意知识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艺术生活 »

画笔绘出“双果”:郁南茆岭村的艺术振兴小故事

7月的郁南县宋桂镇茆岭村,热烘烘的空气里飘着荔枝的甜味。广东职业技术学院服装学院“绘创造美”突击队的12个队员背着画具,走在田埂上。接下来5天,他们要在村里画一面能“讲故事”的墙。

田埂上想出来的好点子

7月4日刚到村里,队员们就跟着村干部钻进了火龙果种植园和荔枝林。紫红色的火龙果挂在架子上,像一个个小灯笼;枝头的荔枝红得透亮,汁水好像能照出人影。队长小秦蹲在果园边速写,笔尖在纸上勾出果子的样子,说:“咱就以‘双果’为重点,让这面墙成为茆岭村的一张‘脸’,让人一眼就能记住。”

讨论方案的时候,村民谢伯凑过来插话:“火龙果的鳞片得画尖点,咱这品种甜,样子也精神!”队员们记下他的话,把这些土办法融进设计里——火龙果要突出饱满的果肉,荔枝得显露出晶莹的果核,背景再配上翠绿的枝叶,既像真的,又有生气。最后定下来的“茆岭红荔”主题,藏着个简单的想法:让路过的人一眼记住这两种果子,更记住茆岭村。

颜料盘里的互相惦记

7月5日一早,村口那面灰墙旁立起了脚手架。队员小苏踩着梯子调底色,天蓝加草绿,像极了果园上空的颜色;另一边,小林正用铅笔勾火龙果的轮廓,太阳晒得她后背发烫,手里的笔却没停。“这线条得顺溜,才像刚摘下来的新鲜果子。”她回头时,看见墙根围了不少村民,有老人搬着小板凳坐前排,还有小孩扒着脚手架好奇地看。

“要不要试试?”队员小陈递出一支画笔,给7岁的小雨蘸上红色颜料。小姑娘踮着脚,在荔枝图案旁边画了朵小花,颜料蹭到脸上,红扑扑的像个果子。那天下午,十几个孩子加入进来,有的画小草,有的添露珠,笑声混着“沙沙”的画笔声,比蝉鸣还热闹。

村民们的热情很实在:黎伯拎来一筐刚摘的黄皮,酸甜的汁水解了暑气;李婶扛来自家的竹凳,让队员们歇脚时用;还有人特意烧了凉茶,装在大保温桶里送来。“这墙画好了,咱村看着都精神!”谢伯边看边点头,眼里的笑意比荔枝还甜。

镜头前的村子新动静

“家人们看这里,火龙果的鳞片要一笔笔勾,才够立体!”队员小陈举着手机直播,镜头扫过墙上慢慢显出来的图案,也拍下村民递水的样子。从创作第一天就开始的这场直播,成了茆岭村的“临时名片”——14个小时的直播里,2785个人隔着屏幕看墙绘一点点画好,有人留言“想去摘茆岭的荔枝”,还有附近村子的人专门赶来,捧着鲜果给队员们加油。

“没想到一面墙能引来这么多关注。”村委的谢支书看着直播数据笑了,“这不光是画得好看,更是把咱村的果子、咱村的故事传出去了。”

5天后的惊喜成果

7月9日傍晚,80.7平方米的墙绘终于画完了。夕阳下,紫红色的火龙果和鲜红色的荔枝在墙上“结了果”,绿叶间还藏着孩子们画的小花小草,像一幅会呼吸的田园画。队员们站在墙前合影,满身的颜料成了最特别的记号。

这面墙成了茆岭村的新地方:村民路过时会多瞅两眼,游客来了要拍照,孩子们指着自己画的部分跟大人炫耀。而对“绘创造美”突击队来说,这不仅是一次实践,更是用艺术给乡村播下的一颗种子——说不定哪天,这颗种子就会发芽,长出更多让村子变样的故事。

离开时,小雨追出来,把一幅画着荔枝的涂鸦塞给队员:“下次再来画更大的墙呀!”队员们笑着点头,心里清楚,这场关于艺术和乡村的约定,才刚刚开始。

此前报道:

南方+记者 欧阳胜勇

通讯员 谢天德 秦诗雨

【作者】 欧阳胜勇

南方社会治理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知识网 » 画笔绘出“双果”:郁南茆岭村的艺术振兴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