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知识网 中意知识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艺术生活 »

银幕铸魂!老艺术家经典角色与时代和人民同频共振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田华等八位电影艺术家的回信中指出,老一辈艺术家“塑造了一个个生动鲜活的银幕形象,给几代观众留下美好回忆”。回望中国电影史,这八位电影艺术家塑造的经典角色,不仅是其个人艺术生涯的丰碑,更如同一面面镜子,映照出社会发展的轨迹与人民情感的脉动。

田华在《白毛女》中饰演的喜儿,以“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深刻主题,成为新中国人民翻身解放当主人的象征。

张良在《董存瑞》中高喊“为了新中国,前进”的瞬间,将英雄的牺牲精神具象化,成为几代人心中“舍生取义”的代名词。而他在此后大半生从演员到导演的奋斗经历,更是对其“一辈子做董存瑞精神的传人”的誓言之坚定实践。

王心刚在电影《红色娘子军》中饰演党代表洪常青、陶玉玲在《柳堡的故事》中塑造二妹子,为贴近角色,艺术家们与当地人同吃同住,在海南烈日下暴晒,向老乡学习划船、插秧,用真实感受唤起观众共鸣。

改革开放后,电影镜头转向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奋斗故事。潘虹在《人到中年》中饰演的眼科医生陆文婷,成为20世纪80年代“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社会思潮的生动注脚。

宋晓英为饰演好《烛光里的微笑》中的教师王双铃,走访多所乡村学校,扎根现实,最终通过镜头将“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师者形象升华。

在对各大重要历史节点的刻画上,老艺术家们总能以创新姿态回应时代。

肖桂云与李前宽执导的电影《开国大典》,为还原1949年的天安门壮阔场景,团队查阅数百份史料,通过特效让黑白影像“复活”。

陈道明在《我的1919》中饰演的外交官顾维钧,他深入研究巴黎和会史料,用克制的表演传递外交官的悲愤,这一角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经典教材。

从喜儿到陆文婷,从董存瑞到顾维钧,这些角色之所以历久弥新,正因为它们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或记录苦难与辉煌,或叩问现实与理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文艺创作需“扎根生活沃土”。八位艺术家以生命体验浇筑角色,让银幕形象超越了艺术本身,成为民族集体记忆的载体。

如今,新一代电影人正接过老一辈艺术家的接力棒。但无论技术如何革新,创作“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角色,始终是文艺工作者回应时代、服务人民的永恒答案。

文|记者 李丽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知识网 » 银幕铸魂!老艺术家经典角色与时代和人民同频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