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在小说还是古装剧中,“穷秀才”的形象都常常出现。例如,《武林外传》中的吕秀才、《儒林外史》里的范进,往往给人一种“饱读诗书却家境贫寒”的印象,秀才似乎就成了“穷酸”的代名词。范进在得知自己中了举之后,竟然激动得喜极而疯,这让许多人觉得他像是一个一夜之间飞黄腾达的暴发户,觉得他仅仅是中了个举就疯癫成这样,不禁嘲笑他。但鲜有人知道,秀才并非真的“穷酸”,而“中举”几乎相当于一夜暴富,而“进士”则是一步登天。那么,秀才、举人、进士的身份,在现代社会中相当于什么样的学历呢?
-1-
从隋唐时期开始,科举制度就逐渐建立并开始选拔各级官员,读书人通过参加科举考试实现政治抱负,也成为了寒门子弟改变命运的机会。然而,在封建时代的科举考试中,录取率非常低,竞争异常激烈。能考中秀才,已经证明是极为出众的才子了。
古代的秀才享有许多特权,他们不仅能够免除徭役和赋税,刑法上也能得到优待,尤其是在明清时期,秀才若不是犯下重罪,基本都会得到轻判。更为特别的是,秀才见官时可以免去跪拜礼,这与古代等级制度相符,因为官员大多也是读书人出身,秀才与他们在社会地位上是平等的。所以,在古代,秀才的社会地位是极高的,远比现代的985、211高校毕业生的含金量要高。而且,即便是名校的毕业生,也无法享有秀才那样的特权和地位。
-2-
但即便是考中秀才,仍然不能马上做官,还需继续参加乡试,争取成为举人。秀才和举人之间似乎只有一步之遥,但实际的难度却大大增加。如果乡试的难度不大,范进又怎会因中举而激动得失去理智呢?
中举意味着有了进入仕途、做官的资格,这一荣耀让范进的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范进中举后,街坊邻里、岳父等人立刻对他态度大变,往日的冷淡变成了热情,甚至当地的乡绅富豪纷纷送来银子和房子。这种情形在现代几乎可以说是“一夜暴富”,而范进为了这一天努力了大半辈子。
每三年才举行一次乡试,而每次全国只有千余人被录取,每个省的名额也仅有百十人左右。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个录取率已经接近顶级名校的硕士、博士水平。举人有资格做官,享有国家的补贴,待遇可见一斑。因此,范进恢复意识后,整个人发生了变化。他不再是那个唯唯诺诺、低声下气的普通人,而是挺胸抬头,充满底气地与那些曾经瞧不起他,现在又纷纷前来巴结他的人侃侃而谈。
-3-
然而,成为举人后,大多数人依然只能担任一些地方小官,比如县令。如果想要做更高职的官员,还需要继续参加会试,进而通过殿试成为进士,进士才有机会做大官。范进后来赴京参加会试,最终中了进士,进入朝廷为官,并且受到皇帝的赏识,最终被钦点为山东学道。
其实,在会试之后,能够进入殿试的贡士基本上都能顺利成为进士,因为这些人已经是全国的才俊。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考察考生的才学,最终选出状元、榜眼、探花等。若是在乡试、会试、殿试中都获得第一名,就被称为“连中三元”,不过历史上能得到此殊荣的人寥寥无几。
进士初入官场时,所授的官职可能不算高,有的进入朝廷,有的担任地方官,但进士出身的人,升迁的机会远远比其他人要多。做得好的人可以晋升为宰相,而那些稍微逊色的进士,也能成为朝廷的重要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