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补钙,骨密度却依旧不达标”“年纪轻轻,怎么就骨质疏松了”“补钙了为什么还是腰酸腿疼”“我明明选了含钙量超高的补钙产品,为什么体检还是缺钙?”……在浏览社交平台关于骨骼健康领域的话题时,记者发现,类似的疑问屡见不鲜。不少人都陷入困惑:为何在补钙上花费了大量精力,骨骼健康问题却依旧挥之不去?
根据中国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庞大的低骨量人群数据更令人警醒——40-49岁人群低骨量率达32.9%,远超50岁以上人群的骨质疏松患病率,骨骼健康问题正成为全民健康的重要挑战。大众在骨骼健康认知与补钙方式上有哪些误区?错误补钙会带来哪些不良影响?对此,记者专访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王会仁,探寻科学防治骨骼健康的正确路径。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 王会仁
骨骼健康危机:年轻化趋势下的多维挑战
“骨峰值通常在30岁左右达到顶点,此后便开启缓慢下降通道,35岁后下降速度逐渐加快。”王会仁表示,30岁以上人群就应关注钙流失问题,40岁后更要将骨骼健康纳入日常健康管理。
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IOF)《2021全球骨质疏松报告》显示,全球每3秒就会发生1例骨质疏松性骨折,涵盖各个年龄段。我国低骨量人群众多,使得骨质疏松问题更为严峻。
根据中国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40-49岁人群低骨量率达32.9%(男性34.4%,女性31.4%),65岁以上人群中,女性骨质疏松患病率高达51.6%,是男性(10.7%)的近5倍。
很多年轻人以为骨质疏松离自己很远,却不知不良生活习惯早已埋下隐患。王会仁指出,大众普遍将骨质疏松视为老年人的常见疾病,因而容易放松警惕。事实上,骨质疏松的发展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往往经年累月才显现症状,因此被称为 “沉默的杀手”。这种特性使得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难以及时察觉,延误预防与干预时机。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引发骨质疏松的重要诱因。”王会仁说,长期久坐不动、熬夜、过度节食、高盐饮食、大量饮用咖啡和碳酸饮料等生活方式,都在悄悄“偷”走人们的骨量。还需要注意的是,更年期女性因雌激素水平骤降,破骨细胞活性增强,骨流失速度比男性快约10倍,使得绝经后骨质疏松成为女性健康的一大威胁。
破除传统补钙误区,补钙≠补骨
在骨骼健康管理中,补钙是最常见的干预手段,但也是认知误区的“重灾区”。不少人认为,只要多吃钙片、选择高钙含量产品,就能拥有强健骨骼。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王会仁指出,人体对钙片的吸收率仅约30%,过量补钙(每日超过2000毫克)不仅无法提高吸收效果,反而会降低胃肠道对钙的吸收,增加肾结石风险。
骨骼是由骨基质和骨矿物质构成的复杂有机体,其中90%以上的骨基质为胶原。王会仁表示,补钙并不等同于补骨,单纯补钙无法解决因骨胶原流失导致的骨结构松散问题。
科学补钙新趋势:“锁钙”比“补钙”更关键
补钙不等于补骨,成年人骨骼健康的关键在于“锁钙”。王会仁表示,从钙剂选择来看,不同类型的钙吸收效果差异显著。钙剂的选择也大有学问。市面上的钙片主要分为无机钙和有机钙:无机钙如碳酸钙,钙含量高但需大量胃酸消化,易导致便秘,不适合胃肠道功能差的人群;有机钙如柠檬酸钙、醋酸钙,虽钙含量较低,但吸收无需大量胃酸参与,更适合老年人和特殊人群。而液体钙凭借无需胃酸崩解、直接以离子状态被小肠吸收的特性,尤其适合吞咽困难的老年人和胃酸分泌不足者。
王会仁认为,液体钙的优势则更为突出。相比传统固体钙片,液体钙无需胃酸崩解,可直接以离子状态进入小肠,吸收效率更高;其液体剂型更便于吞咽,尤其适合老年人和吞咽困难人群。在社交平台上,不少用户分享补钙经历,吐槽服用固体钙片后出现肠胃不适、便秘等问题,从侧面印证了液体钙在吸收上的优势。
而骨胶原与钙的协同作用,更是打开了科学补钙的新大门。骨胶原就像“钙的黏合剂”,能引导钙精准沉积到骨骼中,增强骨骼的韧性和弹性。当钙与骨胶原协同补充时,才能真正实现“补进去、留得住”,有效提升骨密度。
骨胶原液体钙是成人骨骼健康的优选方案,但这只是第一步。
王会仁强调,科学护骨需要综合施策。对于不同人群,补钙策略应有所差异:35岁后的成年人,建议每日补充500毫克钙剂,优先选择液体钙和骨胶原组合;更年期女性则需强化干预,在补充钙剂和骨胶原的同时,若有骨质疏松,需联合使用抑制破骨的药物,将钙剂摄入量增加至1000-1200毫克。
另外,王会仁特别提醒,老年人需特别注意防跌倒。低钙会降低肌肉反应灵敏度,增加跌倒风险,而一次骨质疏松性骨折后,两年内再次骨折的概率极高。因此,除了科学补钙,还应通过抗阻力训练、平衡练习(如单腿站立、打太极拳)增强肌肉力量和身体稳定性。
全民行动:构建骨骼健康防护网
提升全民骨骼健康意识,需要多方协同发力。王会仁呼吁,媒体和医疗机构应加强科普宣传,通过讲座、短视频等形式,纠正“补钙越多越好”“单纯补钙就能改善骨质疏松”等错误观念,普及科学补钙知识,强调钙与维生素D、维生素K2、骨胶原等营养素协同作用的重要性。
除了科学选择有效改善骨骼健康的产品外,健康生活方式同样不可或缺。均衡饮食,多摄入奶制品、豆制品、绿叶蔬菜等富含钙和维生素D的食物;坚持规律运动,尤其是抗阻力训练和平衡练习;戒烟限酒,控制咖啡和碳酸饮料摄入;适度接受日晒,促进维生素D合成……这些日常习惯的改变,都能为骨骼健康加分。
王会仁呼吁,30岁后就应重视骨量维护,中老年人更需系统管理骨骼健康。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及时调整养护方案,才能远离骨质疏松困扰,享受健康生活。
来源:央视网 记者/吴梦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