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搜狐健康
作者 |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科王峻瑶 陈宁,宣传中心钟艳宇
编辑 | 周亦川
5月19日是世界炎症性肠病日,这个好发于年轻人,却常被误认为“普通肠胃炎”的疾病背后,是数百万中国患者与慢性肠道炎症的长期斗争。近年来,炎症性肠病(IBD)在中国呈迅速上升趋势,目前中国大陆地区发病率为1.96—3.14/10万。本文总结了炎症性肠病十大真相,破除误区,带您科学认识这一“隐形流行病”。
误区一:IBD只是拉肚子?别被表象迷惑!
炎症性肠病(简称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简称UC)和克罗恩病(简称CD),是一类常发生于青壮年,主要损害胃肠道的慢性炎症。其核心是肠道免疫系统“失控”,导致黏膜反复溃疡、出血甚至穿孔。
溃疡性结肠炎的炎症通常局限于黏膜表面,我国发病高峰年龄为20—49岁,男女性别差异不明显。常见症状包括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泻、大便混合粘液及血,伴随有腹痛、不停想要排便的感觉,此外还可能出现发烧、全身乏力和体重下降等。
克罗恩病在我国发病高峰年龄为18—35岁,常见的症状包括腹泻、腹痛、便血,还可以出现肛周不适、发烧、食欲不振、疲劳、乏力和体重下降等。其炎症可能贯穿肠壁全层,引发肠梗阻、瘘管等严重并发症,绝非“拉肚子”这么简单。数据显示,我国克罗恩病患者中,约30%首发症状为肛周脓肿或瘘管,易被误诊为痔疮。
误区二:IBD是“吃出来的病”?忌口能治愈?
研究显示,IBD与遗传易感性、肠道菌群失衡及免疫紊乱相关,饮食并非直接病因。但高糖、高脂饮食可能加重炎症,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饮食结构,而非盲目忌口。
低FODMAP饮食是针对IBD等肠道疾病设计的饮食方案,通过限制发酵性寡糖、双糖、单糖及多元醇(FODMAPs)的摄入,减少肠道气体产生和腹胀、腹痛等症状,来缓解部分患者症状,改善生活质量,但需个性化定制。
误区三:IBD患者不能结婚生子?
IBD无传染性,也不被成为遗传疾病,但又一定遗传倾向。研究表明,患者子女患病风险比普通人高2—8倍,但我们知道,高血压、糖尿病也是有遗传倾向的,IBD患者同样可以结婚生子。只不过IBD患者的妊娠过程可能要多一些挑战,但通过孕前评估、孕期用药管理(不能随意停药,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绝大多数患者可生育健康宝宝。我国已有成千上万名IBD患者成功妊娠,母婴结局良好。
误区四:IBD的症状缓解就能停药?
错。IBD需长期“维持治疗”,擅自停药可能导致病情反复。比如,使用生物制剂可快速控制炎症,突然停药可能引发“反跳性炎症”,即导致肠道炎症反应在短期内急剧反弹,症状甚至比治疗前更严重的现象。研究显示,规律用药可使溃疡性结肠炎患者5年无复发率提升至60%以上。
误区五:IBD一定会癌变?
不一定。长期未控制的炎症确实可能增加肠癌风险,可以达到普通人群的十几倍,但规范治疗与定期监测是防癌的关键。建议每1-2年进行肠镜监测,早期癌变可通过内镜切除。患者无需过度恐慌,但需保持警惕,与医生共同制定长期管理计划。记住:科学管理,IBD可防可控!
误区六:手术就能根治IBD?
不能。手术仅适用于并发症(如肠穿孔、癌变)或药物无效者,但无法根治疾病。以克罗恩病为例,术后复发率高,需终身随访。数据显示,我国约40%的IBD患者需接受至少一次手术,但术后仍需药物维持。
误区七:IBD患者不能运动?
能。适度运动可改善肠道蠕动、缓解焦虑。建议选择低强度运动(如散步、瑜伽),避免腹部受压的高强度训练。研究显示,科学的锻炼可使IBD患者疲劳感减轻,提升生活质量。
误区八:IBD只能靠西药控制?
目前,西药还是IBM治疗的核心手段。还可以通过中药、针灸、肠内/外营养支持和心理干预等非药物手段辅助,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才能实现病情的长期控制。记住:IBD的治疗没有“唯一答案”,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误区九:IBD是“不治之症”?
IBD虽无法根治,但已从“致残性疾病”转变为“可控慢性病”,并非“绝症”。以溃疡性结肠炎为例,规范治疗可使临床缓解率超80%,患者可正常工作生活。我国IBD患者5年生存率与普通人群无异。
误区十:IBD未来可能被攻克吗?
当前,全球IBD研究正在飞速发展。从“粪菌移植”重建肠道菌群,到CAR-T细胞疗法精准清除致病性免疫细胞,在一些基础研究(包括免疫学、微生物学、基因组学等)以及临床研究(包括内科、外科、营养科等)方面的深度融合,我国已有多个IBD创新药物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在多方面开辟全新治疗维度,未来十年或迎来突破性疗法。我们相信,通过不断的研究探索,会找到更好的IBD应对方法。
从精准诊断到个体化治疗,再到新药研发加速,我们更加接近“与IBD和平共处”的目标。请记住:早诊早治、规范管理、保持希望——这场“肠道保卫战”,我们终将胜利!
消化内科团队介绍: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免疫介导消化疾病临床研究中心、国家炎症性肠病区域诊疗中心、北京内镜培训基地、卫健委专科医师培训基地、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临床药理基地单位、中华护理学会消化科专科护士临床教学基地,同时也是北京大学医学部内科学博士学位点,目前有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4人。在炎症性肠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肠粘膜屏障和肠肝对话方向的科研水平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力,承担并完成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及院级科研项目,在国际顶级期刊及会议上发表多篇高影响力研究,并获得多项发明专利。
消化内科目前不仅拥有先进的内镜诊疗技术,也配备了腹部彩超及胃肠动力等检查及治疗设备。在炎症性肠病精准治疗、消化道早癌筛查、内镜微创治疗(如ESD、ESE、POEM、ERAT、内痔微创治疗等)、胆胰疾病(如ERCP、EUS等)及疑难肝病诊治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并不断推动技术创新,保持国内领先地位。
刘玉兰教授特需门诊(西直门院区):周四上午
陈宁教授特需门诊(西直门院区):周二上午、周五上午
炎症性肠病专业门诊(西直门院区):周三下午
炎症性肠病陈宁团队互联网门诊(仅限复诊):工作日全天
炎症性肠病互联网门诊团队
首席专家:陈宁主任医师
专业特长为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超声内镜及相关介入治疗、常见消化系统疾病诊治、消化内镜及相关介入治疗。
团队成员:吴芸主治医师、王峻瑶主治医师
多年来致力于炎症性肠病临床工作,具有丰富的相关诊疗经验,尤其擅长对生物制剂等前沿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