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知识网 中意知识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常用知识 »

孩子5岁前,既不能管得死死的,也不能放得松松的,要设3个信号灯

1-5岁孩子为什么要叛逆?叛逆背后的心理动机是什么?

看到这样的问题,你可能会不耐烦地摆摆手说:

因为他们有自我意识了啊,要自己做主了呗,这些理由我们都知道,真的不用再说了。

问题是,如果孩子要做主的事情是错误的、危险的、不合理的,我也要让他自己做主吗?

吃喝拉撒睡、大事小事都要听他喊“不”,谁能受得了?

这大概就是养育1-5岁叛逆期孩子的困境所在。

我们都知道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有自我意识了,总要自己做主,但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能孩子做主的。

而且大多数情况下,孩子做的主都会附带一些麻烦,大大增加了我们的养育负担。

限制多了吧,害怕挫伤孩子的好奇心、阻碍孩子独立成长,变得没有主见,太过听话。

放开限制吧,又担忧孩子变得没有规矩、无法无天,长大就更不好管了。

养育叛逆期孩子最忌讳的就是“二极管思维”,要么管得死死的,要么放得松松的。

正确的策略应该是:搞清孩子叛逆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

设置行为信号灯,与孩子之间保持一种进可攻退可守的平衡。

01

孩子叛逆的终极目标

不是为了对抗大人

孩子叛逆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对抗大人,而对抗大人却是孩子为了实现叛逆目标的必要手段。

明白叛逆和对抗大人之间的逻辑关系非常重要。

我们常常把对孩子叛逆的认知停留在“就是为了跟我们做对”这个层面,这就很容易把我们带入到镇压孩子的误区。

孩子要想从一个被父母精心照顾的婴儿发展成为独立自主的个体,就要经历一段“验证自己力量究竟有多大”的时期。

1-5岁就是这个验证期。

《孩子的世界》一书中给出的总结是:

学步期儿童不得不验证某些概念:他们是个体,他们对世界有一定的控制,他们有新的、令人兴奋的力量。

他们有动力去尝试自己的观点、实践自己的选择并自己做决定。

控制、选择、决定恰恰就是我们常说的“自驱力”的核心内容。

很多父母总是不让孩子做决定、做选择、有不同意见,但却要求孩子上学以后要自律、自驱、要具备批判性思维、要有主见。

这个期待简直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1-5岁期间,那些不被父母允许的叛逆、捣乱、胡球整、惹麻烦正是木之根,水之源。

所以,尽管我们很生气,但事实就是如此。

我们不仅阻挡不了孩子的叛逆,还得把握好孩子的叛逆期。

庆幸的是,孩子出生以后的第一个世界就是家庭,我们能够给予孩子叛逆行为足够的包容度和正确的引导。

让他在有规则、有底线、有爱的框架下验证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为以后顺利融入学校、走进社会搭建出底层模型。

02

给孩子的叛逆行为

设置三个信号灯

所有孩子的叛逆行为都要被允许吗?

当然不是,如果所有事情都由着孩子,那岂不成了“溺爱”,熊孩子就是这么养出来的。

对于1-5岁孩子的叛逆行为,我们可以设置三个信号灯:

1、红灯区--需要果断制止

比如和人身安全相关的事情,都是不能做的红灯区,包括:

不能踩井盖、不能摸裸露在地上的电线、不能碰放在灶台上正在咕嘟的锅、不能玩尖利的刀子、不能用手抠墙上的插座孔等。

这类事情的危险是不可控的,有可能做一次就会酿成严重后果,我们成人知道,但孩子不知道。

在这类事情上的叛逆行为就需要果断制止,而不是放任孩子去探索。

如何果断制止才有效果?有的孩子,听到家长说不要踩井盖后反而会故意去踩一踩。

这里是有技巧的:

◆1岁多的孩子,要么提前撤走危险的物品,要么用转移注意力的方式,告诉他:这边有个小虫子,快来看。

孩子就会自然而然改变方向,远离井盖。

◆2岁多的孩子,认知略有提高,我们可以用“绕着井盖走”的话术代替“不要踩井盖”,指令正向且具体。

◆3、4岁孩子,可以视角转换,有同理心,我们就可以通过给他看事故视频来、场景模拟达到警示的目的。

2、黄灯区--可以让孩子尝试自然后果

有的事情可能会有危险,但危险系数不高,试错成本不大,那我们就可以让孩子去尝试,让自然后果发挥作用。

比如,孩子非要从沙发上往下跳,跳下去有可能会平稳落地,也可能会摔倒。

制止了无数次,孩子还是会趁着你不注意的时候往下跳,怎么办?

地上铺个爬行垫,我们站在旁边监护着(防止他磕到后脑勺就行),让孩子跳。

他跳个几十次,满足了对空间的探索,自然就不会再跳了,这是自然满足的效果。

一些比较谨慎的孩子,如果跳下来刚好摔了一跤,很长一段时间内就不会再跳了,自然后果对孩子行为的纠正效果,比说教管用。

类似的黄灯区还有:孩子非要走不平整的路、非要拔路边的草、非要自己端碗等。

没啥严重的危险,但会影响家长的心跳。

那我们就管好自己的心跳,别去管孩子。

3、绿灯区--非必要不干预

孩子要穿什么衣服、穿什么鞋子、看什么书、吃什么食物、玩哪一类玩具、怎么玩。

这类鸡毛蒜皮的小事,就是孩子可以自由发挥的绿灯区了。

要最大限度的,把决定权和选择权让渡给孩子,因为试错成本很小。

如果出现亲子对抗了,那原因也只有一个:父母控制欲太强了

有的人看到这里可能会拍桌子了,难道孩子冬天要光腿穿裙子出去,我也不拦着?

饥饱冷热是孩子的本能,其实大家真的可以放手一试,看看一个4岁的孩子光腿穿裙子出去,她会不会因为冷而改变主意。

有时候,孩子的反抗不是基于事情本身,而是我们不相信他、预判他一定会做错的态度。

比如这句:看吧,我早就说过了吧。

说到这,我想起来我儿子4岁左右的时候,有一次走路踢掉了鞋子,我让他把鞋子穿上。

他偏不,就要一只脚穿着鞋,一只脚光着这么走。

我默默地问自己:他不穿鞋的最坏后果是什么?

小石子扎脚?冰冰凉?哦,好像没那么严重,那就别管了。

我提着鞋走在后面,不再说话,他走了十几米后,觉得脚底板扎的慌,转过身来对我说:

妈妈,我还是把鞋穿上吧。

你看,他的脚底板比我说得话管用多了。

每个家庭都需要给叛逆期的孩子设置信号灯。

给孩子明确哪些事情是不可以做的,哪些事情是可以做的。

有限制,但也有自由。

张弛有度,有进有退,这样的家庭氛围充满了弹性和包容,孩子的叛逆情绪就不会那么强烈。

但凡一个孩子什么建议都听不进去,任何要求都拒绝执行,特别不配合,那一定和紧张高压的家庭氛围脱不开关系。

我家的绿灯区是非常大的。

我儿子可以在家里墙上涂鸦、可以把所有沙发垫子拆了当玩具、可以从从高处往下跳、可以挑食、可以一张纸只画一条线就弃用等等。

小区里很多人都说我儿子乖,听话,好带。

只有我自己知道,这个结果中“内向慢热不好动”的基因贡献率其实没多大。

内向孩子的叛逆通常是沉默攻击,我不明着来,我就默默地不配合。

我儿子之所以没那么叛逆,是因为他已经明确了自己的权力边界,他不需要通过反抗我来验证这一点。

《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一书中写到:学步儿通过抵抗成人的指示来体现自己的自主性。

我们要牢记这个底层逻辑,从这个逻辑去解读孩子的叛逆行为,才能真正读懂孩子的需求是什么。

仅仅是为了穿这个衣服,不穿那个衣服吗?

不是,穿哪件衣服根本不重要。

重要的是,来决定穿哪件衣服。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知识网 » 孩子5岁前,既不能管得死死的,也不能放得松松的,要设3个信号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