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向阳,小得盈满。”
今日,我们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满节气。
小满时节,阳气渐盛,万物在阳光的照耀下茁壮成长。然而,随着气温的升高和雨水的增多,湿热之邪也逐渐弥漫在空气中。中医认为,“暑多挟湿”,湿热之邪就像一个潜伏的“健康隐患”,容易侵犯人体。
此时,人体的阳气虽然处于充实阶段,但也容易受到外界湿热的影响而受损。体内湿气的增加,不仅会导致身体沉重、乏力、食欲不振等不适症状,还会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同时,气候的变化也会对情绪产生影响,让人更容易出现烦躁、焦虑等不良情绪。
起居养生:顺应自然,调和阴阳
01早睡早起,顺应阳气
小满时节昼长夜短,大自然的阳气在白天充分释放。我们应遵循“见亮就起”的原则,早晨随着阳光的升起及时起床,让身体与自然界的阳气同步苏醒,这样可以顺应阳气的充盛,有助于阳气的升发和舒展。夜晚则可以适当晚一些入睡,以顺应阴气的不足,但最晚不应超过23点,因为 23点之后是胆经当令的时间,此时进入深度睡眠有助于肝胆的养护和身体的修复。
02睡好子午觉,平衡阴阳
子午觉是中医提倡的一种养生方法,即在中午11点至13点之间小睡一会儿,晚上23点至1点之间保证良好的睡眠。小满后,睡好子午觉尤为重要。中午小憩可以养心安神,补充上午消耗的精力;夜晚的优质睡眠则有助于护阳养阴,使体内阴阳达到平衡状态。
03注意保暖,谨防受凉
小满后,虽然白天天气炎热,但早晚仍有几分凉意,尤其是在空调房间或通风较好的地方,温差较大。人在睡眠时,身体的反应相对迟缓,容易因受凉而引发感冒、关节疼痛等疾病。因此,在睡眠时要注意保暖,避免腹部、脚部等部位受凉,可以盖上薄被或穿上长袖衣物。
饮食养生:清淡健脾,祛湿为先
01遵循清补原则,滋养身体
中医认为,夏为暑热,夏季在五脏中属心,适宜清补。小满时节,天气炎热,人体消耗增大,一方面需要补充营养物质和津液,以满足身体的能量需求;另一方面,由于暑湿气候的影响,脾胃正气容易不足,胃肠功能也容易紊乱。因此,饮食调养应遵循清爽清淡的原则,以素食为主,避免食用过于油腻、辛辣、生冷的食物。
02健脾祛湿,选择适宜食材
脾主运湿,脾胃功能好,才能把多余的湿气运化出去。故而饮食调养宜以清爽清淡的素食为主,应多吃赤小豆、薏苡仁、绿豆、冬瓜、丝瓜、黄瓜等具有清利湿热、健脾养胃作用的食物。
中医调理:穴位按摩与节气灸
01伤阳揉“三里”,补中益气
夏季“气随汗脱”,易伤阳气。养护阳气应补中益气,养护阳气应补中益气,按揉足三里穴是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
方法:用拇指指面按于足三里穴位之上,垂直用力,向下按压,按而揉之。其余四指握拳或张开,起支撑作用,以协同用力。以产生酸、麻、胀、痛和走窜等感觉为度,持续数秒后,渐渐放松,如此反复操作数次即可。
经常按揉足三里穴,可以增强脾胃功能,促进气血运行,提高身体免疫力。
02小满节气灸,未病先防
小满的到来意味着炎热的夏季拉开了帷幕,也是各种邪气肆意侵袭人体的时候,所以“未病先防”是小满节气灸调养的主要原则。
① 安神养心
夏属火,火通于心,夏季的炎热极易干扰心神,使心神不宁,引起心烦。而心烦会使心跳加速,会加重心的负担,从而诱发各种不适症状。
因此,夏季养生重养心。艾灸劳宫、涌泉、心俞、膻中、内关等穴位,可以达到安神养心扶阳的作用。
② 健脾化湿
小满过后,雨水渐盛,天气闷热潮湿,中医称之为“湿邪”。
由于人体的脾“喜燥恶湿”,此时出汗水分丢失较多,受“湿邪”的影响最大,脾胃消化功能会较差,一些夏季疾病会随之而来,如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消化功能减退的症状,还常伴有精神萎靡、嗜睡、身体乏力等,中医叫做“湿邪中阻”,还有可能患上脚气、湿疹等皮肤病。
因此,小满节气也应注重健脾化湿,中脘、足三里、丰隆、解溪等穴位是小满节气祛湿健脾主要选择的穴位。
夏味渐盛,小满已至。在这个万物向阳、小得盈满的时节,我们应顺应天时,注重养生,让身体的气血达到“小满”状态,以健康的体魄迎接炎炎夏日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