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满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小满小满,江河渐满”,南方地区从小满开始进入了大幅降水的时期,有时还会出现持续大范围的强降水。“小满小满,小得盈满”,北方麦类等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但未完全饱满。
小满不仅预示着自然物候的变化,也蕴含着中医养生知识。
中医认为,心应于夏,夏季心阳最为旺盛,心之阳气不但可以维持心脏自身的生理功能,而且对全身具有温煦的作用,可推动血液,维持人体生命活动。
中医学的“心”不同于西医学的“心脏”,它包括了意识、思维、情志,具有主血脉及主神志的功能。
因此小满养生要注意心的养护,调适心情,宁心静气,勿躁勿扰,避免扰动心气。
此外,雨水增多,湿邪渐进。中医认为脾喜燥恶湿,如果此时贪凉饮冷,使得脾土损伤,助长内湿,则会导致湿困脾土,出现湿疹、脚气、精神疲倦、食欲不振、大便溏泄等种种不适,所以这个时节还要注重运脾化湿。
介绍几个简便易学有效的养心、健脾、降火的方法。
揉拿手少阴心经
手少阴心经从胸走手,起于上肢腋窝处的极泉穴,沿上肢内侧下行,止于小指少冲穴,左右各9穴。
方法:
取站立位或坐位,以拇指与其余四指沿手少阴心经循行揉拿上肢,无需精细取穴,力度均匀柔和,身心放松,方向从上向下。
由腋窝开始至小指揉拿结束为1遍,每日做5~10遍,双侧上肢交替进行。
点揉神门穴
神门穴在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桡侧凹陷处,为补心的首选穴,有养心安神之功效。
方法:
用拇指指腹顺时针点揉神门穴,以微微感到胀痛为度,每日1次,每次坚持点揉1~2分钟。
午时(11时~13时)是一天中光线最强的时候,也是阳气最旺盛的时候,可选择午时进行推拿。
按揉中冲、劳宫
中冲穴位于中指末端最高点。劳宫穴位于手掌心,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握拳屈指时中指尖处。按揉这两穴,开窍醒脑,清心安神。
方法:
用拇指或食指指腹,置于穴位处按揉,力度要适中。每个穴按揉约5~10分钟,每天早晚各1次,用力需由浅及深逐渐加力。
中药漱口可降火
材料:玄参15克,桔梗15克,甘草5克,粗盐适量。
方法:
将上述药材洗净,放入锅中加适量清水,煎煮约40分钟,再放入适量粗盐,煎煮约10分钟,取药汁于饭后进行漱口,每日2~3次。清热利咽。
摩腹健运脾胃
暑湿多夹杂为患,易阻中焦,出现腹胀、纳差、大便不爽等中焦不畅症状,建议多揉腹。
方法:
双手叠加,稍带一点力度,围绕肚脐,顺时针按揉50~100次/日,可于散步时同时进行,边走边按,待有肛门排气为佳。
五味调和 食饮调摄
食物选择上,除了时令菜,还要兼顾“以酸补之,以辛泻之,以苦泄之”(《素问·至真要大论》)的原则,以及“岁谷用白(白色的食物),间谷用黍(黄小米)”(《圣济总录·癸卯岁图》)的古训。
苦菜
俗话说“小满吃苦,胜似进补”。苦菜,又叫苦苣菜,具有清热解毒、安心养神等功效。
苦菜尤其适合心烦、失眠、口苦、痤疮、上火的人群,可以焯水后加入佐料凉拌,也可以配上佐料蒸吃。
瓠子
瓠子又叫瓠瓜,可益肾利水、祛湿消肿、止渴除烦、清热解毒。
对于肢体肿胀、口渴属湿热体质者,以及平素易上火人群尤其适合。瓠子可以炒肉片,可以清炒,也可以切成丝做鸡蛋汤或肉丸汤。
枇杷
枇杷可润肺下气、止渴、润五脏,能用于治疗肺热咳喘、吐逆、烦渴。
此时节如有口干、干咳、便秘等燥象,可以适当吃点枇杷,也可以用枇杷、冰糖熬成枇杷膏食用。
莲子小米粥
夏季适当喝点粥可以生津止渴、益气健脾解暑。
取莲子20g、生熟薏苡仁各20g、黄小米适量、大枣10个,另取黄芪10g、茯神10g,煮水代汤熬粥,每周食用2~3次。
扁豆薏苡仁猪骨汤
猪骨500克,白扁豆20克,薏苡仁20克,淮山药(鲜品)100克,精盐适量。
山药削皮切块,猪骨用刀背敲裂,斩块后放入沸水中焯水备用。上述材料放入煲中加适量清水,武火煮开后转文火煲1.5小时,加适量精盐调味即可。此为2~3人量。可健脾补气,解暑化湿。